描写花的段落_描写花的一段话30字
乡下人虽不视花为珍宝,但春天院里的桐树开花、村巷的槐树和地里的油菜花都会自然绽放。这并非因他们不爱花,而是因生活忙碌,无暇赏玩。
如今新农村的面貌已然改变,家家户户的楼庭都种上了葡萄树,有的人家还种了月季花和凤仙花等。我父亲是个特别的人,他在门外石头旁种了几株牡丹。这几株牡丹长得十分茂盛,花开时数十朵,颜色或浅红或紫红,意态旖旎,引得四邻称赞。
提及牡丹,总会让人想到明佚名的《卖花图》和吴融的《卖花翁》。五月我从西安回来,曾买得一扇团扇,扇面上画着一朵盛开的牡丹,背面题有一句“唯有牡丹真国色”。父亲与母亲看花时从不联想到任何典故或比喻,他们眼中的牡丹就是“这花”,朴实无华。
乡下孩子也从不折花,他们认为花就应该在枝头开放。一天上午,我父母因迟归被几个顽童趁机折了几朵牡丹,虽然他们惊怒,但这也成了他们花朵的一种方式。父亲自此放学后便坐在门口看小说,同时牡丹。
我十七年在老家时只从书上见过牡丹,书中描绘的牡丹富贵高雅。但在看到家门口的牡丹后,我才知道牡丹并不矜贵,它与村落人家非常相衬。我见过的各种牡丹,无论是在西安的兴庆公园、洛阳的公园还是在古籍中描述的盛景,都无法与家门口的清雅之花相提并论。
古代的诗人对赏花之风颇多描述,如李肇在《唐国史补》中写到贵游以赏花为乐。白居易也曾因见强取豪夺、百姓生计维艰而作《秦中吟十首》以歌其事。到了宋代,买花成为普通人的日常消费,《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北宋都城开封的花市之繁华。蒋捷的《昭君怨》则以温柔可爱的措辞描绘了南宋城镇的街巷风光和卖花声的美妙。
如今的城市里,虽然还有花店,但卖花人已几乎绝迹。城市里的花只是商品,失去了原有的精神和韵味。在某个古镇我曾偶遇卖花人,他的叫卖声让我回想起那古时的日子,让我心中泛起淡淡的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