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不称意_万事只求半称心,人生哪能多如意
人生如同河流般曲折前行,身处其间者多向往高处以望远境。
年轮累积的背后,许多人在登高的路途上仍然站在低谷之地,始知并非唯我才在此等境地,皆凡人耳。人生分为多重境界,有的学者称之为“人生三重生活”。首重是物质,而后再求精神之上的高度,唯达到灵魂层面者实为罕见。此观点使我想及著名文化名人李叔同。
说到李叔同的人生故事,始于繁华之家。母虽为妾室,却能带来殷实家底。他未曾经历太多磨难,家境之优越让他得以追求心中所想。其中,对爱情的追求尤为引人注目。他以才子之姿赢得歌杨翠喜的青睐,并创作浪漫诗篇以示深情。命运的安排常与人心背道而驰,最终他与另一位女子成婚。无论婚姻之形式如何变化,他的内心始终追求着爱与慈悲的境界。
在社交的舞台上,李叔同亦有着独特的体验。他深知朋友之交淡如水,真正的友情并不在于人数之多寡,而在于心灵的契合与共鸣。即便世事变迁,朋友离去,他的《送别》一曲仍能触动人心之弦。他以助人为乐的心态去交往,不图回报,只求内心的平衡与满足。
当李叔同步入中年之际,他选择剃度为僧,令世人。他的前半生名利双收,却在后半生选择放下一切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出世的境界。他对于名利的淡泊以及人生的领悟让人深感敬佩。他的人生哲学如“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告诉我们人生虽不完美但可以追求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回首李叔同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人生的真谛并非在于追求完美无缺的境地,而是要学会接纳人生的无常与不完美。无论身处何种境遇之中,我们都应学会释怀、顺从内心所想并活出自己的真实。如林语堂所言:“李叔同是一个奇特的、遗世独立的人。” 我们的生命亦如此,让我们用一生的时光全心全意地追求那半寸心的生活吧!这便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