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堂7尺男儿是有多高_七尺八寸男儿是多高


我们细品古代诗文中的描述,常会遇到一些令现代人困惑的古代长度单位。如“邹忌修八尺有余”、“关羽身长九尺”、“王屋、太行二山,高万仞”等。这些描述中是否含有夸张成分,我们暂且不表,你是否了解这些古代长度单位与现今的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呢?若要探究这些长度在今日具体是多少,我们不妨一同来探讨一番。

谈及“白发三千丈”,这虽是文学的夸张,但若我们依据唐代一丈合307cm的换算,那“三千丈”便长达九千多米。再如“瀚海阑干百丈冰”,“百丈冰"即相当于今天的三百多米,此等描述显然是艺术性的夸大。

接下来,让我们详解各个长度单位。“丈”在古代并非一成不变,其长度随历史时期而异。比如商代的一丈约为169.5cm,而到了宋元时期,一丈则合今316.8cm。而“仞”这个单位,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周时一仞为八尺,但其确切的换算关系已不可考。按周代一尺约合今天的尺寸计算,一仞大约为一米半,若以此计算“王屋、太行二山,高万仞”,显然也是过于夸张。

再来看“尺”的变化。这个单位在古代也有所发展,比如在商代,一尺约为16.95cm;而到了唐宋时期,一尺则约合30.7cm。像三国时期的关羽身高九尺,若按照唐代的换算,他的身高约为218cm,虽不算矮但与今天的高大形象尚有距离。

除了常见的丈、仞、尺之外,古时还有诸多长度单位如黍、寻、扶等。其中“黍”是以黍子中等子粒定长短;“寻”是周制中八尺的长度;“扶”则指四指并拢的宽度。此外还有咫、跬、步、常、舍等单位,各有其特定的含义和换算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