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刑是什么_墨刑是什么处罚
墨刑,古称黥面、黔面,乃在面部刺字,后以墨涂染遮掩伤口,使之成为永久性耻辱记号。此刑源于尧舜时代,历经夏、商、周至秦汉,其发展变迁与古代社会治理紧密相连。其痛楚不言而喻,且毁人容颜,给人留下终生无法抹去的耻辱痕迹。
自尧舜启,墨刑渐盛于夏朝,名繁多。至商周时期,微小犯皆可受此刑罚。春秋战国时,墨刑更趋普及,历史上有众多之人。如商鞅为维护新法,曾将太子之师处以墨刑。
秦朝时,墨刑有了新的发展,常与刑结合,如黥为城旦、黥为隶妾等。汉初,此刑曾一度被废除,但又有复起之时。如在西汉王乌出使匈奴之际,匈奴依其规以“黥面”入穹庐为象征性示忠。
晋南北朝后,墨刑再次被恢复,对逃奴之惩治尤为严厉。南朝时期,墨刑与其他刑罚并用,残忍性大为提升。
隋唐以后,墨刑虽被废止,但在五代十国及宋元时期却又再次被采用。北宋时期,“刺配”之法广泛实施,成为新五刑之一。刺配不仅针对面部,还有身体其他部位,黥刺之具亦有所改进。
明、清时期,墨刑虽仍存在,但已逐渐走向衰落。清末,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文明的发展,黥刑终于被彻底废除。
纵观墨刑之历史变迁,从最初的羞辱手段逐渐演变为古代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出古代社会对犯的治理态度及刑法观念的演进。如今废除肉刑已成世界潮流,显示了对尊重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