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辕北撤的意思_南辕北辙的典故出处


行向彼端,径自朝北行

北辕东征,路途迢迢

【典故】西汉时期,刘向在《战国策》中记载: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此消息后,便启程前往面见魏王。季梁在途中遇见一人正驾车向北行进,告诉季梁他打算前往楚国。季梁感到困惑,因为楚国位于南方,而此人的行进方向却是北方。询问之下得知,那人认为自己的马匹优良、旅途费用充足且车夫技术高超,足以使他顺利到达楚国。然而季梁却告诉他,即便这些条件都具备,他的方向错误,反而会离楚国越来越远。魏王想要称霸天下,若仅凭庞大、兵力强盛而攻打邯郸以扩大领土威名,那么他的行动每增加一次,就离真正的目标越远。这如同往北走却想抵达楚国一样荒谬。

【注解】辕:车辆前部用于驾牲畜的两根长木。适:前往、往某处去。

【意义阐释】在战国时期,魏国的安厘王打算进攻赵国。季梁大臣以一个故事劝诫安厘王放弃此计划。故事中的人尽管条件优越,但因方向错误而离目的地越来越远。季梁以此为例,劝说安厘王审视自己的行动是否与目标相符。如果行动与目的背道而驰,即使条件再优越,也只是徒劳无功。就如要前往南方的楚国,却驾车往北行一样荒唐。

【历史例证】汉代荀悦在《申鉴》中亦提及此现象:“过去的人有句话说,往楚国却往北驾车的人,他以为自己的马好、用度多、车夫技术好就可以到达目的地,然而这些优势反而让他离楚国更远。”唐代白居易在《立部》诗中也运用了“北辕将适楚”的典故来表达行动与目的相反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