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咬文嚼字的例子_咬文嚼字一文的中心论点是
今日聆听同仁所授《咬文嚼字》一课,感触颇深。课程设计为一课时,其教学重点落在课后第一大题的问题解析上。该课程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导学案,理解文中五处例证所阐述的道理,并从中提炼出主要观点。在教学环节中,核心环节为8分钟的讨论与师生交流,此环节充分体现了课堂的互动性。
1. 课前导入的思考。教师课前引导学生背诵《滕王阁序》的部分内容,随后直接进入导学案中的习题讨论。我反思,公开课的导入应更具针对性,可设计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话题或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其产生兴趣。
在处理《咬文嚼字》的导课时,我采用了一个词语作为引入,此举成功地引发了教室中学生的兴趣,自然地过渡到了课文的主题——无论在阅读还是写作中,我们都应秉持严谨的态度。这个词语源于本周学生的周记中的一个错误“人头”。当提及此词时,学生们都笑了,随后有人提出更好的词汇“上蹿下跳”。借此机会,我询问学生哪个词用得不当,学生们迅速指出“蹿”字并用词不当的语境原因。这样,学生们自然地联系到了课文主题——“咬文嚼字”,教师随后顺利地引入了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导入环节可以运用更多元化的例子,特别是在文艺随笔的教学中,应注重导入环节的设计,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课堂对话的价值。我们的教学目的不仅是帮助学生找到答案,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寻找答案的思维过程。在对话中,不仅要让学生阐述结论,更要引导他们分享思考过程。少数学生能回答出问题,但大多数学生的思考过程往往被忽视。通过让学生分享思考过程,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方法指导,可以真正实现阅读能力的训练和提高。
3. 课堂小结的重要性。通过听课活动,我更加意识到课堂小结的重要性。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生的学习落实具有重大意义。在课堂上,教师在学生讨论每个例证所阐述的道理后,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总结归纳,使课堂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教授每篇课文时,我们应思考要教给学生什么,以及这堂课对学生的意义何在。因为“选择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咬文嚼字》作为文艺评论随笔单元的第一课,旨在培养学生阅读论述类文本的良好心态和习惯。教师需引导学生学会解读篇章、段落、句子,理清段落层次、句间关系,分析观点、论据和论证手法。《咬文嚼字》中的例证是达成单元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设疑、引导思考和引导总结至关重要。
阅读教学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我们希望在思认知,在交流中提高,在真诚的对话中实现有温度的语文课堂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