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为知之_《论语·知道》篇
海昏侯墓的发掘,为我们揭示了五千余支蕴含丰富的竹简,其中包括了《论语》、《易经》、《礼记》、《孝经》等经典典籍。其中,一支保存完好的竹简引起了广泛关注。这支竹简墨写隶书,字迹清晰,共包含24字简文,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古代文献资料。
巧合的是,在甘肃居延的肩水金关,也有汉简被发现,其中一部分“戍边吏卒习字简”的简文与我们海昏侯墓的竹简内容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两个地点的竹简虽相隔数千里,但内容却极为相似,且不见于今所见的先秦文书,这无疑增加了其历史价值。
普遍认为,海昏侯墓的汉简和肩水金关的汉简可能都出自同一部书,这部书极有可能是我们熟悉的《论语》。现今流传的《论语》版本中,却没有与这些简文相似的内容。
这可能是因为,《论语》在汉代曾经历过“再加工”,部分语句被剔除。现今我们所见的《论语》以《学而第一》开始,《尧曰第二十》结束,共计二十篇。但在《汉书·艺文志》中,曾提及《论语》有齐论语、鲁论语、古论语等不同版本,各版本语句存在差异。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齐论语版本,它多出《问王》、《知道》两篇,共计二十二篇。相对而言,鲁论语更为人所重视。而根据一些历史记载和研究,《知道》篇可能在汉末魏晋时期就已经失传了。
金关汉简的发现,再次引发了人们对《知道》篇的猜测,而海昏侯墓汉简的发现,为这种猜测提供了实证。这支竹简中的“知”、“智”互通,将《论语》中的“知者乐水”写作“智者乐水”,这为我们研究古代汉字的演变和《论语》的传抄提供了重要线索。
关于简文中“道之昜(易)”的理解,各家看法不一。从文字角度看,“昜”字可解读为“易”,这句话的意思大致为孔子对“道”的简单性的感慨。但也有学者认为,“昜”应解读为其他含义,如全林强博士认为应解读为“绎”,与祭祀之礼有关。
《论语》中“道”的出现多达60次,均未与祭祀之礼相联系。孔子思想虽以“礼”为中心,追求“道”,但“道”的地位显然高于“礼”。将“道”解读为祭祀之礼的观点尚存疑虑。
无论怎样,海昏侯墓出土的《论语》竹简,对于我们理解孔子思想、探索《论语》的原始面貌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来看,将《知道篇》首章解读为孔子感慨“道”之简单较为符合原意。但仍有众多问题待解,如孔子的年龄、说话背景以及“道之易”、“道之美”的具体含义等。
尤其是,“道之易”、“道之美”的具体内涵,孔子并未详述。或许未来会有更多与《论语·知道篇》相关的佚文被发现,或许这些难题将长期存在,等待后人解答。
无论如何,这些竹简的发现,都为我们研究古代文化、探索孔子思想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发现和研究,能够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古代文化,更准确地理解孔子思想。
海昏侯墓的发掘,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文物资料,更为我们探索古代文化、理解孔子思想提供了难得的历史契机。让我们期待更多的发现和研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