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的意思古义和今义_博士的古今异义


□ 周 礼篇

提及“博士”,人们的思维常落在那些文雅之士身上,他们智慧卓著,广博知识,似乎代表了一流的学问和修养的典范,只要谈及名号便心怀敬畏。但时光倒流,于古代之际,“博士”一词并非如今之学位象征,而是一种的称呼。

《史记》中曾有记载:“秦始皇设宴于咸阳宫,七十博士敬酒祝寿。”这七十博士,正是秦朝宫中的高级顾问。其实,“博士”一词可追溯至战国时期,许慎在《五经异义》中写道:“战国之际,齐国设立博士之职。”而《汉书·百官公卿表》也记载:“博士为秦朝,掌管古今通识。”其职责涉及文献保管、编撰著述、传授学问及育才等。

或许有人认为,古代的“博士”比起现代来更为轻松,若此想为误识。以秦朝为例,博士仅有七十个名额,满额后即便才情出众,也需等待空缺出现。这正如一个才艺舞台,只有有限的席位,而每个人都怀揣真才实学等待登场。

真才实学是晋升之基础,但也曾有特例。如叔孙通以巧妙应对获得皇帝赏识,升为“博士”。这并不代表所有“博士”皆因奉承而得。历史长河中,许多著名人物都曾担任过“博士”,如贾谊、董仲舒及方孝孺等。他们因学识渊博、才华横溢而被赋予重任。

汉朝沿袭了秦制,并增设了数个博士名额。汉武帝时,更设立了“五经博士”,分别专责《诗》、《书》、《礼》、《易》、《春秋》的传授。而后的唐朝更是增设了多种类型的“博士”,包括国子、太学、四门等,涵盖律学、书写、算学等领域。根据职能的不同,还出现了如“太常博士”、“太乐博士”、“术医博士”等细分职位。

“博士”一词虽历经千年,但其背后所代表的学识、责任与权威始终未变。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博士”都是知识与智慧的象征。历史上那些杰出的“博士”们,不仅为当时的学术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为后世树立了不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