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翻译_学而不思则罔800字感悟
这样的理解虽然没错,但似乎仍显浅了些,似乎少了些什么深刻的洞见。
我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君子修身之要义所在,正如《论语》中阐述的君子之道,言简意赅却意蕴深远。
我感到孔夫子的话语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逻辑关系。比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便如同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深化解读。
何为“说乎”?其实便是达到了不迷茫、不危险的境界。这样的解释流畅而透彻。
这只是我个人的感悟。
孔子曾言:学习而不思考则会迷茫,只思考而不学习则有危险。
“罔”指的是不切实际,“殆”则有危险之意。这句话的难点在于对“学”与“思”的理解。多数人将“学”理解为学习、读书,将“思”理解为思考,从而将这句话解读为读书与学习的技巧。
深入思发现,这其实是家长们借孔夫子之名行其教子之实。“金牌宝剑”背后是家长们望子成龙的心态。”
对于孩子而言,他们如白纸般来到世间,染朱则红,染墨则黑。在父母的下,不知会绘成何种模样。
久而久之,当孩子开始产生抵触情绪时,孔子的这句箴言便在他们的心中断绝了。
尽管孩子与君子存在差距,但成长之路却是通向君子的必经之路。
那么,“学”究竟为何物?其实就是学问。而学问不仅仅是学习前人的经验,更包括了自身的实践与体会。
再谈“思”,其实是指人的思想。“学而不思则罔”的含义是:若仅满足于知识的积累,而无深邃的思想作为指导,那便如同天边的云雾般虚无缥缈,失去实用价值。
如今,“因材施教”成为流行语,但我们老祖宗早已深谙此道。正如李白所言“天生我材必有用”,孔子也是根据弟子们的性格不同给予不同的。然而我们常忽略的是,每个孩子的天性都是独特的。
从历史角度看,人才的培育遵循三个原则:才、德、学。其中,“才”与“德”多为天生的,“学”则可以弥补不足。
再来看“思而不学则殆”,这意味着仅有思想与天赋,却未问的锤炼,也是相当危险的。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其实告诉我们,真正的学问是随时随地的学习、思考与实践。只有如此,才能领悟真理,心生喜悦。若只重学历与,却未发挥知识的实际作用,那也是无益的;若有天赋却未问的锤炼,那更是相当危险的。
我们应先认清自己,再用学问来取长补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