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的作者是谁_包法利夫人告诉我们的道理
导读:十九世纪自然之父左拉赞誉福楼拜为“自然的灯塔”,而20世纪的“新小说”派则将其尊称为“祖师爷”。福楼拜,这位文学巨匠,虽然终身未娶,过着独居生活,但他感情世界却极为丰富。他最初受到故事讲述者的熏陶,那位擅长讲故事的女佣人玉莉,成为他文学创作的启蒙老师。而《包法利夫人》正是他通过爱玛这一角色,对“浪漫”的深刻演绎。
《包法利夫人》讲述了一个小资产妇女爱玛的故事。她因不满平凡的丈夫和单调的生活,追求起优雅与浪漫。她与列翁有过暧昧,与罗多尔夫、莱昂有过不正当关系,最终因负债累累、无法偿还而选择服毒。下面,我们将从多个角度对爱玛的“浪漫”进行深入剖析。
爱玛虽出身农家,却接受了院式的教育,拥有美貌与才情。她的精致利己、对感情的幻想以及美学判断,都使她走上了“浪漫”的不归路。她的特点之一是漂亮可爱,盼兮;另一个显著特点是爱幻想,思想活跃。这些特点为她的日后悲剧埋下了伏笔。
爱玛的悲剧在婚后逐渐显现。她曾以为找到了真爱,然而婚后并未感受到预期的幸福。她对幸福的渴望、对爱情的幻想,在现实生活中都未能得到满足。这出她极度自我、重视个人感受的性格。而在参加舞会后,她对男爵的好感变得更加激烈,这也使她的“浪漫”倾向更加明显。
爱玛的“浪漫”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唱反调,她总是反对别人的认同,认为自己的观点才是正确的;二是攀比心,她总是与上流社会的夫人比较,渴望更好的生活和更优质的爱情;三是猎奇心,她对新鲜刺激的生活充满好奇,不断追求未知的体验。
在少女时代,爱玛对美好生活充满期待,讨厌平庸和一成不变的生活。她期待更加跌宕起伏、充满激情的生活。而与夏尔结婚后的爱玛感到极度失望,她对丈夫的形象有着严格的要求和期待。这也为她的婚姻生活带来了诸多矛盾和不满。
当爱玛发现自己的女儿并非预期中的儿子时,她的“完美男人”幻想再次破灭。这正是基于她对虚幻中“完美”生活的偏执与自私自利所导致的悲剧。她的生活以自我为中心,以为主导,最终导致债台高筑、走投无路。
从某种程度上说,爱玛的“浪漫”也反映了福楼拜对于“浪漫”的理解。福楼拜通过《包法利夫人》将浪漫现实化,并警示人们过度追求浪漫的危害。这也是对自我浪漫情感的反思和清理。
爱玛的审美力不足,容易被言情小说中的浪漫情调所迷惑。这些小说用浪漫情调来麻痹女性的自主思想,使她们无法与书中人物保持距离。这也与十九世纪法国女子的教育现状相符合。
从小说的讽喻和象征意义看,福楼拜以爱玛的一生为线索,展现了对于爱情和浪漫的幻想如何以死亡的方式回归现实。这也警示人们无法与时代相融时,只能以更极端的方式表达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