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的作用_互文概念和作用


“互文见义”乃古汉语一修辞格,亦称“互言”、“互辞”或“互见”,常称为“互文”。其特点在于上下文义互相呼应、映衬或补充。

早在先秦时期,此修辞法便已现于人们之注意。如《礼记·坊记》中:“君子约言,小人先言。”此句中,“约”与“先”互为呼应,阐明君子讲话精要,小人则话语啰嗦。

再观《论语·述而》所言:“多闻择其善而从之,多见而识之。”此句表达了广泛听取、研读各种观点,选择其中善者以记取的修行方法。

于古文阅读中,时常会遇到运用互文手法的句子,若不深思熟虑,往往容易忽略其深意。如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的“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意指一笑便让所有公子哥儿神魂颠倒。

在韵文中,互文见义更为常见。因诗歌曲调严格,字数、音节有限制,故诗人常采用互文手法以达言简意丰之效。

例如王昌龄《出塞》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此句互文,虽各自独立看颇费解,但合起来理解便知是秦汉时的明月与关隘,互相补充,使诗意更为完整。

再如杜甫之诗:“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此处上下文互相映衬,描绘出秦淮河畔夜泊之景。

互文是历史悠久的修辞格,至今仍被广泛运用。其修辞作用有三:一为言简意赅,二为含蓄凝炼,三为对仗工稳,形成整齐对称的结构美。

对于当前的文艺创作及阅读欣赏能力的培养而言,掌握这种修辞方法都是极有益处的。此修辞格不仅使语言更加丰富多样,同时也为文章增添了深意与韵味。

无论古今,互文都是一种值得研究和运用的修辞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