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微饭否是什么意思_声微饭否怎么怼回去
在邓棵的知乎专栏“太空小孩”中,一篇文章引发了广大网友的关注。该文章题为《探秘张小龙的饭否日记》,其内容是对张小龙在饭否平台上的历史消息进行摘录。一时间,张小龙的饭否日记成为了热议的焦点,其访问量激增,最终导致系统不堪重负,出现了故障。
张小龙在饭否平台上的ID为@gzallen,他于2010年11月26日注册账号。他的关注列表中包括王兴、和菜头以及Fenng等知名人士。据传,张小龙曾使用过一个名为@allen的账号,但该账号现已加锁,非受邀用户无法查看其内容。
在2011年1月28日的一条记录中,“我做的并非产品本身,而是发挥潜力的自由”这一观点被@gzallen提出。这位倡导“发挥潜力的自由”的产品设计师常在饭否上发表对产品理念的点滴思考。
例如,类人祖先在无法用拳头砸开果实时运用智慧以石击之,延续至今则是键盘手在敲击不了键位时会大力敲击Enter键。比较起来,苹果产品的“轻触”操作则显得格外文明且远离原始本能。
人类作为环境的反应器,微博虽似环境但并不主动刺激个体。它可被视为伪环境。相较于被动浏览微博,人的反应应当是环境中的某种刺激所引发的行动。随着微博的普及,推送式的交互方式将逐渐崭露头角。
互联网产品中的好友关系是如何建立的呢?答案往往是用户亲手拉来的。任何试图通过批量导入好友的方式增加用户互动的行为效果甚微。
现今,流通正逐渐超越内容本身的价值。内容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便于传播。从mp3取代唱片到微博的流行再到短信替代信件的历史轨迹中,我们甚至推测未来的某一天荷尔蒙也将通过网络直接交换。
互联网产品的发展应当以用户为中心来推动,而非单纯由产品经理操控。产品经理的角色更像是寻找一个巧妙的位置轻轻用力以产生影响力。在此方面,饭否树立了典范:多年过去,他们只加上了“测试版”三个字作为标识,其他一切保持原样。对此我深感感动。
漂流瓶这一应用让我体验到的力量:它的行为模式超乎我们的预想甚至我们自身也无法完全理解其内在逻辑。如果需要探究其背后的原因,那么寻求倾诉与期待回应(即)无疑是首要的考虑。
好的网络产品具有不可预测性,它或许无法预知是否会成功。所谓成功并非基于创造者的运气而是取决于产品是否能够在网络生命体中存活与繁衍。正如我们无法准确理解为何孩子成长如此迅速一样我们同样无法准确预测一个网络产品为何会成功即使它的创造者也无法做到这一点。
产品的功能是否需要不断增加到一定程度才会变得令人诟病呢?这引发了我们对产品设计的思考。
对于微信这一大家关注的社交平台@gzallen虽然更多的是在考虑广告拍摄策略的问题。当我们看到这样一幅场景时想到了微信中怎样的加好友方式?两列火车即将擦肩而过时他们掏出手机最终交换了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