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吾生之须臾的之_哀吾生之须臾的之是什么意思


在元丰五年的秋夜,我与友人泛舟于赤壁之下,时值七月的十六日,清风徐徐,水波不兴。我举杯邀友共饮,朗诵着明月的诗篇,歌唱着窈窕的章节。此刻,明月自东山之巅缓缓升起,如斗牛宿间徘徊。江面上的白雾缭绕,水光接天,任由小舟随波逐流。我们心旷神怡,仿佛羽化登仙。

我们饮酒欢歌,以船舷为节拍器,手指轻叩着节奏。友人中有人吹起了箫管,其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如深渊中的蛟龙被引得欲出,孤舟上的寡妇为之哭泣。

此情此景,不禁让我心生忧愁。正襟危坐后,我向友人问道:“此情此景,究竟为何如此?”友人答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遥望夏口西、武昌东,山川相缪,林木茂盛,非曹孟德曾被周瑜围困之地乎?”忆当年曹操之雄才大略,破荆州、下江陵、顺流东进,何等英雄!然现今安在哉?我与友人伐柴为生,与鱼虾麋鹿为伍,驾一叶扁舟,举葫芦酒杯互饮。此乃: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我继而言曰:“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者,吾与子之所共适也。然江水与月,虽日月更迭而未尝异也。从变化之角度看,万物皆瞬息万变;然从恒常之角度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故无以羡其为生。”思及天地之间物各有主,非吾所有者虽毫厘难取。惟江上清风与山间明月,耳闻其声、目观其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此乃造物者之无尽宝藏也。

我之言毕,友人喜形于色且展颜而笑。我们又清净杯盏继续饮宴至酒果毕陈乃罢休。枕酒而睡之际夜色渐浓东方破晓。

宋神宗元丰二年间曾发生轰动朝野的“乌台诗案”。彼时苏轼因诗文获后经查证牵连多人。后被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黄州之地风景秀丽长江之滨有赤壁之景夜晚景色尤为绝美。

元丰五年七月十六日之夜苏轼再次与友人游赤壁触景生情遂有此篇《赤壁赋》之作。

同年十月十五日苏轼再次夜游赤壁又作《后赤壁赋》。文中记述:“是年十月十五日余自雪堂将往临皋二三友从予行至黄泥坂霜露既降草木叶落予与二友相视而笑又欣然前往。”

之后乃一弯孤鹤自江东飞来其翅如车轮玄裳缟衣之声戛然长鸣掠船向西我细观其态非常惊艳。”不久后朋友离去我也便归寝。”睡梦中遇一羽衣道士临皋而过问及游赤壁之乐事。

关于前后两篇《赤壁赋》文学界多有评述此处不再赘述。犹记当年在中学学《前赤壁赋》之时如今再读感慨颇多苏轼之心胸情怀真非一般人所能及也!”

确实人生遭遇种种事情都应放宽心胸否则容易陷入虚无或抑郁之情无法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