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野里的星讲的什么
岁月荏苒,青春如梦,我们曾热衷于热闹的社交,害怕孤单的寂寥。
总是穿梭于各种圈子,朋友的酒局、同事的闲聊、亲戚的聚会,仿佛已成为生活的常态。
后来,我们读懂了叔本华的那句:“只有当一个人孤独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这句话的深意。
独立与不合群,并非孤独的代名词,而是自我关爱的开始。
曾经融入一个似乎轻而易举,无非是几句寒暄,一顿便饭。
但渐渐地,我们学会了与自己相处,了解不多的朋友慢慢疏远,兴趣不同的伙伴聊天变得尴尬。
即便在人群中谈笑风生,内心却难免感到落寞。
网络上有人发问:“在圈子里总是被忽视,该怎么办?”这是四个姑娘中的一位的困惑。
她们四人本是朋友,但渐渐感觉到自己与另外三人有些疏远。
那三人的爱好和观念相近,常常在群里热聊,而她一旦插话,往往无人回应。
即使偶尔有人回应她一句,也很快消失在人海中。
当你拼尽全力想融入一个圈子,却发现自己并不属于这里时,是时候重新审视自己与的关系了。
评论区里有人分享了相似的经历,在30岁那年,她学会了清理人际关系,生活因此变得充实快乐。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既需要经营,又讲究缘分。
虚情假意的交往让人如坐针毡、食不知味,假笑到脸皮僵硬,最终会让人感到疲惫。
但当你下定决心离开那些不适合的圈子时,或许会有人诟病你的情商,只有你自己知道,远离那些虚伪的交往是多么的轻松自在。
不再为迎合他人而做表面功夫,那才是真正的自我放松与欢愉。
你不再渴望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不再追求热闹的社交,最重要的是不再委屈自己。
有人说生活需要人气才有趣味,但当你渐渐成熟就会发现,安安静静也是一种别样的享受。
曾经你热衷于扎堆儿,吃饭要跟同事一起下楼,下班习惯找人拼车。但慢慢你发现独处的宁静更令人心安。
蔡康永说:“如果什么事情都指望自己去符合别人的期望,终究有一天会感到吃力。我们应该为自己活一次。”这也许是你心中所想。
你退出了许久没发言的微信群,删掉了那个加完就没再联系过的人。路上遇见多年未见的老同学也只是简单点了点头。
主动退出一些人的世界,把时间留给自己,你的心底是暖暖的,嘴角是上扬的。爱自己才是终身浪漫的开始。
沈从文在《心与物游》中写道:“孤独一点,在你缺少一切的时节,你就会发现原来还有个你自己。”此时的你我,都学会了独处之道。
我们并非逃避生活或待人冷漠,只是看透了什么更重要。我们懂得了如何更好地爱自己。
点个“在看”,做个享受独处的冷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