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炉观后感
从“苦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区至纽约洋基球场的体育世界,少年棒球队的故事,正是在国内院线上映的纪录片《棒!少年》所呈现的。这部纪录片近年来在体育题材中独树一帜,不仅荣获了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纪录长片奖,还在(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上摘得“评审团特别推荐优秀纪录片”的殊荣。如今,它的豆瓣评分稳定在8.7分。
棒球与人生的蜕变
体育的魅力在于其能直观展示人的力量与精神,挑战与突破自我极限。而《棒!少年》正是这样一部作品,其故事性强,人物形象立体,剪辑流畅。时而引人泪目,时而令人捧腹大笑,又时而发人深省。这部影片的导演许慧晶用镜头聚焦了一支由留守儿童组成的强棒天使棒球队。
该片题材新颖,令人好奇。棒球在虽属小众运动,但在《棒!少年》中,它却与公益相结合。退役后的棒球队队长孙岭峰,创立了一个具有公益性质的棒球培训基地,贫困地区的少年。这个基地不仅为他们提供食宿和棒球训练,还提供文化教育课程。这和许多观众熟知的日韩校园棒球电影有所不同,它没有英俊的球手和浪漫的爱情,只有真实的镜头下的人生。
马虎和小双作为影片的两位核心人物,他们的成长经历是影片情节的主要推动力。他们性格迥异,但都来自贫困家庭,缺乏亲情关怀。他们从家乡来到大都市的棒球队,开始了一段新的人生旅程。而孙岭峰和教练团队,则像父母一样耐心地指导他们,帮助他们融入团队,解开心结。
该片从教育理念上与《放牛班的春天》有异曲同工之妙。片中的棒球运动更多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去抚慰孩子们的内心,给他们力量。这些留守儿童通过棒球运动赢得了体面和尊严。
许慧晶认为体育在电影中只是承载体,真正重要的是对人的刻画。这部纪录片展现了棒球给小队员带来的快乐,让他们获得生存的能力与尊严。
超越体育场的人生百态
与许多只聚焦于赛场或运动员本身的体育题材纪录片不同,《棒!少年》富含人文关怀与社会关切。它以摄影机忠实的记录和导演精心的反差设计带领观众思考更深层次的现实人性和社会百态。
影片不仅展示了体育场外的世界,更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关注。观众可以感受到孩子们对改变命运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期许。而强棒天使棒球基地的创始人孙岭峰和他的团队,则用他们的真诚与坚持为这些孩子找到了一条出路。
影片结尾没有落入俗套,而是以一场精彩的大胜结束了所有的矛盾冲突,为观众带来了惊喜与感动。这部纪录片也必将引起更多人对贫困地区孩子未来的关注和支持。
通过《棒!少年》,更多来自贫困地区的孩子将看到人生的光亮,并在任何人生赛场中打出精彩的“本垒打”。(严鑫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