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落后清明
在农历每年的三月初一前后(公历大约4月4-6日),太阳的轨迹达到黄经15度,此时便进入了清明节气。清明节不仅是自然界的一个节气,也是人们祭祀祖先的节日。其名称与此时的天气物侯紧密相关。在汉朝的《淮南子·天文训》中就有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即清爽明净之风。又如《岁时百问》所讲:“万物生长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三候的变迁
一候,白桐初放;二候,田鼠回归;三候,彩虹可见。
具体来说:
一候桐始华,指的是白桐花开始绽放。
二候田鼠化为鹌,指的是喜阴的田鼠躲回了地下的洞中。
三候虹始见,表示雨后的天空开始出现彩虹。
清明气候的特点
“清明时节雨纷纷”是江南地区的气候特色。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雨明显增加。特别是当冷空气较强时,若连续三天以上日平均气温低于10℃的低温阴雨天气,就会对早稻、棉花等喜温作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清明节的习俗
荡秋千是古代清明节的娱乐活动之一。秋千历史悠久,最早称为“千秋”,后来为避忌讳改为“秋千”。
踏青也是清明的传统习俗,又称为春游。在自然界生机勃勃的时节,人们喜欢到户外郊游,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植树是清明节的重要活动之一。此时春阳照临,春雨飞洒,正是植树的好时机。
放风筝是清明的另一习俗,人们相信这样可以除病消灾,为自己带来好运。
扫墓则是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祭奠,是清明节的重要仪式。
清明的养生之道
春风易致风寒入侵,加之清明多雨,湿气加重。在清明节气期间,人们需注意避风防湿。以下是一些养生建议:
春捂有度
春季要注意预防风寒,适当增添衣物。尤其要注意的保暖,鞋子也要穿得暖和一些。
踏青吐纳
清明时节是户外活动的好时机。多到空气清新的地方散步或春游,有助于肝气畅达,对身心健康有益。
饮食宜温
清明节期间,饮食应以温热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尤其是韭菜等时令蔬菜。要避免食用过于寒凉的食物。
推荐食谱
油爆虾
材料:河虾500克等。
香椿芽拌豆腐
凉拌菠菜
(以上食谱的具体做法和营养价值详见后附的烹饪指南)
清明节是一个充满传统习俗和养生智慧的节日。通过了解清明的起源、习俗和养生之道,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这个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健康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