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失街亭的故事
提及三国历史,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情节可谓家喻户晓,其情感之深沉,令人难以忘怀。各位读者,你们是否曾想过,在正史的记载中,马谡的命运是否真的如演义般悲壮呢?
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源于街亭之战。当时,诸葛亮的北伐大计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他巧妙地布局,令赵云牵制敌军主力,自己则亲率大军突袭陇右,使曹魏措手不及,三郡便归顺了蜀汉。战局瞬息万变,魏国司马懿迅速领兵来援。面对强大的敌军,诸葛亮决定派遣人马防守街亭,以遏制魏军的进攻。
出乎众人意料的是,诸葛亮选择了资历尚浅的马谡来担任这一重任。实际上,这是诸葛亮对马谡的提拔之举,期望他能在战功中崭露头角。马谡虽善谋略,却缺乏实战经验,最终导致惨败。在守卫街亭的过程中,马谡违背了常规的布阵之法,未能占据有利地形和水源,反而被敌军切断水源,大败而归。
街亭的失守,使得诸葛亮的后路受到威胁,无奈之下只能撤退。这次北伐以失败告终。回蜀后,诸葛亮为了军纪、给众将一个交代,决定查明街亭失守的责任并处置相关将领。
在正史中,马谡并未被诸葛亮“挥泪斩杀”。相反,他在战败后并未回到诸葛亮身边,而是选择了逃避。甚至在逃亡后并未主动向诸葛亮认错并自首,而是选择了隐藏起来。这一点在《三国志》中得到了印证。
《三国志》记载:马谡在战败后并未想着集结溃兵、承担主将的责任,而是直接逃走了。他并未如一般积极收拢溃兵。之后向朗知情不举,即马谡逃跑后并未向诸葛亮报告其行踪。因此向朗也因此事被牵连,被免官并送回成都。
《三国志》还记载了马谡在狱中给诸葛亮写信托孤的事迹。这表明在马谡进监狱后,他并未见到诸葛亮。否则他无需写信托孤给诸葛亮。
因此可知,“挥泪斩马谡”的情节实为《三国演义》中的虚构之笔。正史中并无此记载。然而战败逃逸、逃避责任的行为却是不容姑息的。马谡的这种行为无疑了的纪律和士气。因此诸葛亮将其关进监狱也是为了军纪。
结语:正史中马谡并未被诸葛亮“挥泪斩杀”,而是在战败后选择了逃避责任并藏匿起来。他的行为虽然让人但也警醒后人:胜败乃兵家常事关键在于能否有担当与责任心面对失败和挫折。
(本内容综合参考了《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等相关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