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慌意乱的意思
没有亲身经历的人往往难以理解那种内心的不安。对于许多人来说,那种感觉却如影随形,难以摆脱。那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慌乱、惶恐、害怕与担忧,其源头直指心脏深处。
在这样的时刻,有的人的心跳或许会加速,也许会减缓,甚至可能出现心律不齐的情况。即便心跳看似正常,内心的那份不安感却异常强烈。
人们往往选择沉默,不敢轻易开口。他们渴望的是内心的平静。这种感觉有时会让人误以为生命即将面临终结。
有人形容,那是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不适感,没有疼痛,没有胀满,心跳也无异常,但就是感到不适。他们只希望能找到一片宁静,远离尘嚣。整个身心仿佛被一种莫名的恐惧所笼罩。
在中医的理论中,这种感受被称为“怔忡”。它指的是不因外界惊吓而自发产生的异常感觉。与心悸有所不同。心悸通常是由于受到外界的惊吓、愤怒或情绪波动引起的内心悸动不安。
怔忡的发病往往来去匆匆,患者的感觉时好时坏。而中医所称的怔忡,则可能在没有明显外界刺激的情况下出现。劳累、紧张和生气时,患者会明显感到心中的不安。
这种怔忡多由内因引起,即使没有受到惊吓,患者也会感到心中不安。长时间的劳累和过度用脑容易诱发此病。虽然病情来时可能较为缓和,但患者的整体状况往往较差。
其形成多与心脏功能不佳有关,如胸闷、心慌气短和心口疼痛等症状。加上熬夜、过度操劳及精神压力过大等因素,易导致心气不足和心血亏虚。即使没有外界刺激,也可能出现心神失养的情况。
这种症状在中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症状可能更加明显和严重。由于很多人无法准确描述这种感觉,往往选择不谈及病情,导致病情隐匿。
有些人在夜半时分突然感到不适,但过一段时间后症状又会缓解。这样的反复发作使得诊断变得困难。有时患者或其家人可能会误以为是官能症。
如今,年轻人中也出现了不少这样的病例。生活不规律、熬夜、长时间的游戏和通宵等生活习惯可能导致心气耗损和心血亏虚。
多次、月经异常及过度等也会耗血,导致肝肾精血亏虚和心气虚。出现这样的症状时,应引起重视并及时治疗。
为预防病情进展,应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过大,节制欲望,保证充足的休息,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些措施对于维护身心健康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