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赋异禀在哪可以看


若非亲历者难以共情年度报告的苦与乐

或许起初我们曾带着些许期待,期待各大平台上的年度报告能为我们揭示过去一年的独特印记。几经体验后,我们不禁发现,那份报告有时会带给我们一些出乎意料的“荒谬结论”。

就拿文艺青年李放鹿来说吧。当她满怀信心地审视自己的年度歌单时,不禁哑然失笑——原来自己的年度音乐几乎都是为了写稿而听的影视金曲。这无疑揭示了她在过去一年中,那些为了工作而忙碌到深夜的日子。

在大数据的时代,我们的每一个行为似乎都被无形的算法记录着。年度总结、年度歌单等,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我们生活的缩影。有人因此找到了共鸣,也有人在其中发现了自己的生活痕迹。

我们都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着自己的年度总结,有时是为了寻找同类的共鸣,有时是为了记录下那些被生活“折磨”的时刻。比如那位在凌晨两点听了56遍大悲咒的朋友,或许是在寻求心灵的平静;那位反复播放《全国第八套广播体操》的同事,或许是在忙碌的工作中寻找一丝运动的乐趣。

年度总结并不总是那么阳光。有时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那些不为人知的脆弱时刻。比如那位在深夜听《二泉映月》的朋友,或许是在工作中寻找一丝慰藉。再如那些在年底发现自己的“熬夜日”都与某次特别的事件相重合的人,那些日子或许已经模糊在记忆中,但大数据却默默地记录了下来。

在互联网上,年度总结的分享已经从最初的炫耀转变为了一种私下的记录。我们不再那么热衷于向外界展示我们的“光辉事迹”,而是更愿意与朋友分享那些不那么愉悦但真实的时刻。因为这些时刻虽然灰头土脸,却真实地反映了我们的生活。

而当我们翻开那些年度总结时,或许会发现在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子里,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情感和故事。这些故事或许会让我们感到心酸,也或许会让我们会心一笑。但无论如何,这些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是我们与这个世界相连接的纽带。

在这个大数据的时代,我们的每一刻都被记录着。而这些记录或许并不完美,甚至有时会让我们感到尴尬。但正是这些不完美的记录,构成了我们真实的生活。不必在意他人的眼光,不必在乎报告的“荒谬结论”,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生活,如何从中找到乐趣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