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半卷出辕门


关于古代礼仪与帽饰的探讨

我们曾谈及女子成年及笄之事,意指女子成年后便可嫁人。而对于男子,年满二十加冠则称弁,标志着他们的成年。在《仪礼·士冠礼》中,冠礼有三加,初加缁布冠,意味着将涉入治理人事的领域;再加皮弁,象征着入朝之贤;三加爵弁,则代表着拥有祭祀权,是社会地位的最高层次。

弁,古代的一种帽子。除了弁,古代还有许多其他种类的帽子,如冠、冕、巾帻、幞头和盔等。

一、“弁”字的读音讲解

“弁”字的拼音为【biàn】,它的同音字有“变、辩”。部首是“廾”,共有5笔画,属于上下结构。

二、“弁”字的意义阐释

1. 古代男子所戴的帽子。《文选》中描绘了冠皮弁、被文裘的景象,也提及了端服整弁的情景。

2. 古时的低级军官或军官的侍从,如“武弁”、“马弁”的称呼。

3. 作为一个姓氏,如春秋时期的弁严子和明代的弁志中。

在《说文解字》中,“弁”被解释为帽子的一种。不同的弁冠不仅象征着身份,也是古代礼制的一部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文化特征。例如,皇帝在特别正式的场合,如祭天或见客时才会戴冕,而平时更多时候会戴皮弁。

《荀子》中提到“天子山冕,诸侯玄冠,大夫裨冕,士韦弁”,这里的“韦弁”代表着士人的帽子,体现了不同社会阶层的服饰差异。这种差异不仅是外在的展现,更是内在文化和社会结构的体现。

关于“弁”字的描绘在《诗经》中也有体现,如“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形象地描述了帽子的华丽与精美。这不仅仅展现了古代服饰的精致,也体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崇尚。

“弁”字还有引申意义,除了指帽子外,还代表古时的低阶军官或军官侍从。如唐代储光羲的诗中提到的“武弁朝建章,龙楼加命服”,以及《儒林外史》中的描述,都生动地描绘了这一身份的特点。

在《汉书》的记载中,“弁”还有搏斗、比武的意思。“弁”字还有放置的意思,如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中的描述。

“弁”还是一个姓氏,如春秋时鲁国的弁严子及明代的弁志中都是以“弁”为姓的例子。值得一提的是,“弁”字还有另一个读音pán,与盘同音,代表着欢乐和愉悦的情感。在《集韵》和《诗经》中都有相关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