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三角和skullcandy
资料报告揭示:2021年全球S品牌耳机销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达至2.996亿对,相较于2020年提升了24%。到了2022年的第一季度,这一数值再度增长,耳机出货量同比增长了17%,达6820万对。具体来说,苹果以出色的2170万对出货量领跑市场,市场份额占到了31.8%,三星以9.5%的市场份额紧随其后,其出货量为650万部。到了本年度的第二季度,全球S品牌耳机销售量更是达到了6300万对,市场前五名分别为苹果(占27.8%)、三星(占9.3%)、小米(占5.3%)、boAt(占5.2%)以及Skullcandy(占4.1%)。
在研究了目前市面上1268款S耳机后,我注意到佩戴方式方面,主流几乎全为入耳式。详细数据为970款入耳式、22款头戴式,其余款式则相对较少,因此在此不做过多讨论。
二、动圈单元的流行
在决定耳机音质的关键驱动单元上,动圈单元的流行程度令人瞩目。经过统计,我惊奇地发现采用动圈单元的S耳机竟然多达782款。与之相比,采用动铁及圈铁合一单元的S耳机仅有22款。其他款式因数量较少,此处不再赘述。动圈单元之所以成为主流,原因在于其技术门槛相对较低、制造成本也较低,同时其在低频声音表现上的优势也得到了广泛认可。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入耳式动圈单元S耳机中,有559款产品采用了非一线厂家的通用塑料振膜单元。这些产品中,许多都采用了较为简单的电线焊接方式。相较之下,一线厂家则采用了各种先进技术的定制单元,并普遍使用了FPC排线焊接。
回顾S耳机的历史,AirPods作为开山鼻祖,始终是行业的标杆。
以AirPods Pro为例,其采用了黑色振膜单元以及定制的扬声器单元。在Pro的1代至2代中,都使用了直径约为11.00mm的定制大振幅单元。
其他品牌如三星、索尼、铁三角等也均有其独特的技术和设计。例如三星的双动圈模组、索尼LinkBuds S的新开发驱动单元、铁三角ATH-SPORT5的铷磁动圈单元等。
特别地,国产的华为FreeBuds Pro 2采用了四磁体动圈单元加上微平面单元的技术。小米的真无线降噪耳机3则选用了N52双磁铁、日本大黑CCAW线圈和高刚性振膜的定制单元。
简而言之:在众多入耳式S耳机中挑选时,选择采用独家定制单元的产品是较为明智的决定。那些使用公模版或白牌耳机的产品,其选择价值相对较低。
当前市场环境下,没有独特技术优势的S耳机难以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