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的描述教案


运动的描绘与理解

一、教学核心目标

1、知识技能:

①根据物体运动路线对运动进行分类。

②理解描述运动必须选用参照物,并学会依据不同情境选择适当的参照物。

③通过实例解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学习过程:

通过观察生活中物体的运动状况及教科书图片,认识机械运动的分类。通过交流讨论,掌握通过选定参照物来确定物体运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认识到探索物质世界奥秘需从研究物质运动开始,而学习运动需从简单的机械运动入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物质世界认识,激发其求知欲。

二、重点与难点概览

以参照物来确定物体的运动,理解并掌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是本节课的焦点及难点。

三、教学过程详述

本节内容分为三大部分:运动的分类、参照物的运用、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1. 运动的分类

先复习物理学中用物置变化描述运动的概念。随后,展示四幅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图中的物体运动路线有何不同?能否根据运动路线对物体运动进行分类?从而引出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的概念。

亦可依据物体运动快慢进行分类,这一内容将在下节课中详细讲解。

【问题引导】:在教室中,我们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通过讨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引导学生理解即使身处固定环境,我们亦是处于运动状态,关键在于所选参照物。

再以身高对比为例,引导学生理解判断高矮需有比较标准,从而引出参照物的概念。

解释:选择不同参照物,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如坐在教室中,相对于地面我们是静止的,但相对于太阳(或行驶的车辆)我们则是运动的。

通过课件中的判定图练习判断物体的运动与静止。

3. 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当学生理解参照物概念后,不难理解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即物体的运动或静止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这种性质即为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学生通过观察课件中的实例,进一步理解这一概念。

四、板书设计示例

第二节:运动的描绘

一、运动的分类

1. 直线运动

2. 曲线运动

二、参照物的运用

1. 参照物的概念

2. 判断物体的运动与静止:

物体-参照物-位置变化-物体运动

物体-参照物-位置无变化-物体静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