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强化的例子
如何准确区分斯金纳的“负强化”与“惩罚”概念?
在教师资格考试或教师考试中,这两个概念是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论中的重要知识点。考试形式多样,包括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题及辨析题等,主要考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及其实例应用。
这两个概念的确常常使学生感到困惑,特别是在辨析题或判断题中。让我们通过几个例题来进一步理解:
例1:判断题:“负强化是利用惩罚来排除不良行为的过程。”(错误)
例2:判断题:“负强化的实质就是惩罚。”(错误)
例3:判断题:“惩罚是通过增加伤害性或讨厌的刺激来减少不合乎要求的行为反应的过程。”(正确)
答案:×、×、√。
接下来,让我们详细解析这两个概念。
1. 负强化
负强化指的是摆脱一个令人不快的刺激,从而增加某种行为出现的概率。
关键点在于:负强化是一种手段,目的是增强学生的特定行为。教师或家长采用的方法是减少不愉快刺激。这些不愉快刺激包括我们常说的批评、家务、谴责等。例如:
情境一:学生考得满分,家长不再让学生做家务,目的是强化学生考得满分的行为。
情境二:古代的“戴立功”,官方通过减少行来激励犯人立功赎,目的是增加其立功的频率。
2. 惩罚
惩罚是指当个体做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令人不快的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
重点在于:惩罚同样是一种手段,目的在于减少学生的特定行为。教师或家长采用的方法是增加不愉快刺激。例如:
情境一: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教师对其进行批评,目的是让学生遵守课堂纪律。
情境二:学生经常打架,学校给予其警告处分,以减少其打架行为。
我们可以总结出区分二者的简单方法:负强化减少不愉快刺激以增加行为;惩罚增加不愉快刺激以减少行为。
遇到实例题时,观察教师采取的手段以及学生行为的增减情况,即可轻松判断。
小贴士:
一看教师用的什么手段——减少还是不快刺激?
二看学生行为是增还是减?
通过上述方法,相信大家能更清晰地理解并区分负强化与惩罚的概念。现在,让我们来做几道练习题吧!
练习题:
例4:判断题:“负强化的目的在于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 )
例5:判断题:“所有呈现不快刺激的情况都是惩罚。”( )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