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时区划分图高清


我们的星球,地球,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它在自转的也围绕太阳进行公转,从而创造了昼夜的交替和四季的变换。在地球自转的过程中,由于太阳光线的照射,总有一个半球被照亮,我们称之为“昼半球”,而另一个未被照亮的半球则被称为“夜半球”。简单来说,面对太阳的是白天,背对太阳的则是黑夜。但地球是动态的,白昼与黑夜的交替是持续且不变的。

尽管现代我们知道,包括地球在内的太阳系行星都围绕太阳进行公转,但在古代,人们用观察到的,只是太阳每天在东方升起,然后在西方落下。那时,人们对时间的理解并不像我们现在这样精确。他们的日常生活往往以太阳的升落为周期,也就是所谓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地球自西向东运转,这使得越靠近东边的地方越早迎来白天。各地区之间的时区差异就形成了。古代人对这种时区差的概念理解有限,这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在钟表发明之前,人们对时间的掌握并不精确;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世界各地的交流是有限的。

随着工业化的到来和新的交通工具如火车、轮船的出现,世界各地逐渐被紧密联系在一起。人们对时间的精准度要求也越来越高。于是,必须改变过去世界各地在时间计量上的混乱状态。1884年,在华盛顿召开的一次国际经度会议上,全球被划分为24个时区。英林尼治天文台被选为中时区(零时区),以此为轴心,每横跨经度15度就为一个时区。

以我国为例,作为一个领土辽阔的,我们跨越了五个时区。为了方便全国的统一管理和交流,我们采用了东八区的“北京时间”作为全国统一用时。但这样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在我国最东边的长白山区迎来清晨时,最西部的喀什地区仍是深夜。

在过去的历史中,我国曾同时使用过多个时区的标准时间。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新疆广播电台会同时播报北京时间和乌鲁木齐时间。但为了方便和全国各地的交流,从80年代末开始全国统一使用“北京时间”。虽然这给全国带来了便利,但对于西部边陲地区的来说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不便。

那么,为什么我们称之为“北京时间”呢?实际上,“北京时间”是指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标准时间。北京市的实际经度范围在东经115度5分到117度5分之间,因此也存在一定的时差问题。最接近东八区子午线的大城市其实是杭州。因此严格来说,“北京时间”也可被称作“杭州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