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行不义必自毙下一句
“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历史深意
该句谚语源于古代经典《左传》,与春秋时期郑庄公及其弟弟太叔的故事紧密相连。
此前,郑庄公因母亲姜氏的压力,不得已将郑国的赐予了弟弟太叔。太叔欣然前往,却在临行前被母亲秘密召见。
姜氏向太叔道出庄公的冷漠和不顾兄弟情义,鼓励太叔在壮大势力,并暗示母子二人可联手夺取郑国。这使原本心存感激的太叔心生波澜,暗中开始招兵,加强力量。
当两位边境将领前来拜贺时,太叔巧妙地利用了这一机会,假借母亲之命,试图侵吞他们的贡品。两位将领虽知太叔的意图,但因忌惮姜氏对太叔的宠爱,便顺水推舟送出贡品。
利用这批额外的收入,太叔进一步加强训练,频繁以为名长途奔袭。他还以私人猎场为名,将几处城邑划归自己名下,其势力范围扩展至廪延(今河南延津市)。
边境驻军立刻将此情况急报庄公,告知其太叔正在暗中图谋不轨。面对此情此景,庄公却表现得异常冷静,只是淡淡地对来人说:“知道了”。
庄公的淡定并未掩盖住朝中人心浮动。一位名为公子吕的臣子对庄公说:“主公难道有意禅位给太叔?若真如此,臣愿前往侍奉太叔,以保住主公的江山。”
经过一番深入的对话和探讨,庄公最终明确表示:治理须坚守正义之道。因为凡是多做不义之事的人,终会自食其果。这正是“多行不义必自毙”的真正含义。
公子吕虽感放心不下,但亦知庄公深谋远虑。然而当晚他仍心存疑虑,于是与祭足商讨对策。祭足微笑解释庄公的真实用意并提出了解决之道,使公子吕茅塞顿开。
那么,究竟为何庄公不肯轻启战端?祭足给公子吕出了什么妙计?太叔与姜氏的最终命运又是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