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眼石手镯真假辨别方法


楚天金报讯 图为:检测员正在仔细鉴定珠宝的真伪

□文/本报记者张军 通讯员钱学龙

近日,随着圣诞节的结束和元旦假期的临近,珠宝首饰的检测活动逐渐增多。本报与武汉市质监局联办的第三轮珠宝首饰检测活动于12月26日在江城天空放晴的美好日子里成功举行。本次活动共检测了32件珠宝首饰,其中发现10件存在问题,问题珠宝数量超过了前两轮的总和。至此,三轮总计检测76件,问题珠宝达到惊人的18件,占比高达23.68%。这些问题的珠宝引发了检测专家的高度关注,他们总结了五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并特别提醒消费者在即将到来的元旦、春节假期游玩购物时务必提高警惕。

在本次检测中,红宝石问题尤为突出,共有四件红宝石饰品送检,结果全都有问题。其中包括人工充胶、以假充真等现象。还有翡翠首饰经过人工处理,如酸洗、充胶、人工上色等。令人惊讶的是,在已发现的假货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境外购买,如泰国、新加坡等地。这提醒消费者在购买珠宝时,不要盲目国外产品。

检测数据还显示,在送检的珠宝首饰中,三四十岁的消费者遇到的假货比例较高。这一年龄段的消费者可能是珠宝首饰的主要消费,但同时也更容易遭遇假货或B货的风险。

典型案例中,蔡女士家的一枚猫眼石戒指引起了广泛关注。这枚戒指在家中躺了30年,直到本次检测活动才被揭示出是假的。还有消费者在国外知名珠宝店购买的红宝石吊坠也被检测出人工充胶的现象。这些案例提醒消费者,即使在国外购买珠宝也要保持警惕。

针对此次检测中发现的问题,专家给出了消费警示及购买对策。例如,购买翡翠时要谨慎选择,要求商家提供第三方专业鉴定;对、蓝宝石要确认材质并索要权威鉴定;对于夜明珠等偏冷宝石要仔细鉴别的真伪;对于玻璃仿制品要留意其外观特征等。

本次珠宝首饰检测活动为消费者提供了宝贵的警示和经验。专家建议消费者在购买珠宝时要保持警惕,谨慎选择商家和产品,并索要第三方鉴定以确保购买的珠宝是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