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金刚钻就别接瓷器活
人们常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句话背后蕴一种古老的智慧:在承担任务之前,我们必须先评估自己的能力和实力。就像金刚钻和瓷器活之间的关系,看似毫无关联,却在实际应用中产生了深远的联系。
过去,有一种非常受欢迎的手艺叫做锔(jū)瓷,即对瓷器的修复工作。这个过程中需要使用金刚钻在瓷器上钻出小孔,然后用特殊的工具进行修复。金刚钻的硬度是完成这项任务的关键,就像医生用的针头,迅速穿透瓷器表面的“皮肤”。虽然这个过程可能很痛苦,但最终的结果却是美好的,因为金刚钻的努力,瓷器得以重获新生。
锔瓷这门手艺可以追溯到非常久远的时代。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就有匠人锔瓷的场景描绘。由此可见,锔瓷这门技艺至少在宋代就已经出现并流行。在当时物质匮乏的年代,修补破损的瓷器是非常实用的技能。而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更倾向于购买新的瓷器,那么锔瓷是否就此消失了呢?
事实上,有人依然珍视这门技艺。比如王振海先生,他用锔瓷手艺将不同朝代的六个瓷片连成“七合盏”,这不仅是技艺的体现,更是对艺术修复的执着追求。他用自己的双手为瓷器“缝补生命,修复艺术”。锔瓷不仅仅是修复破损的瓷器那么简单,它还是一种独特的工艺装饰。在明清时期,有人故意将完好的紫砂壶、瓷器损坏,然后用锔瓷工艺做出特定图案。现代审美与传统工艺的碰撞将激发出更多有趣的火花。
对于现代人来说,“东西坏了买新的”已经成为生活常态。但是旧的东西可能承载着我们的回忆和故事。锔瓷或者其他修复手段是对这些难忘记忆的挽留。无论是为了回忆还是为了价值,修复都是一种尊重和传承的方式。我们应该珍惜这些技艺,因为它们是我们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