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卷诗书正确的注音版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认知水平的提升,汉语中的词汇含义已经发生了诸多变化。

比如我们常说的“吃菜”,现在的“菜”字涵盖了蔬菜、蛋、鱼、肉等广泛的食物,但在古代,“菜”仅仅指的是蔬菜。直到宋代,肉和菜的概念区别仍然相当明显。古诗中隐藏着许多古今异义的词汇,为我们揭示了语言的演变。

以古诗中的“闻啼”为例,古义为“听到,听见”,而今义却变成了“用鼻子嗅”。如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在古代,闻啼鸟指的是听到鸟儿的,而现在却可能理解为嗅到鸟儿的味道。同样,“涕”在古代指的是眼泪,如今却成了鼻涕的意思。例如,“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这里的“涕泪”指的是因为激动或悲伤流下的泪水。而古诗中的“可怜”,古义为可爱,现今则多指值得怜悯的意思。如诗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妻子”一词在古代指的是妻子和孩子,现在则特指已婚男子的配偶。如诗中所说,“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古诗中的“走”,古义为跑,如今则变成了行走的意思。“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危楼”中的“危”在古代指的是高或高处,现在则多与危险有关。“高百尺的危楼,手可摘星辰”。古诗中的“少女”,古义专指家中的小女儿或少女时代的女子,如炎帝之少女名叫女娃。而现在,“少女”更多指年轻的女孩子。对于“雨雪”,古代特指下雪,现在则泛指雨和雪。“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汤”在古代多指热水或热水带来的温暖感觉,现在则更多地用来指代菜汤、米汤等食品。“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而面部在古代专指脸颊或妇女抹胭脂的地方,现在则指整个面部。“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长江”在古代是特指长江流域或大河之意的大江大河之水域规模标识之一的长江流段。而现在,“江东”泛指大的河流所在地区或河流整体的意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