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念俱灰跟万念俱灭的区别
文中多次提及的熊宜僚,仿佛是一个隐于尘世的,他的居所虽在闹市之中,却如世外桃源,鲜有人知。传闻孔子某日造访楚国,偶遇隔壁的熊宜僚,而熊宜僚在得知故友来临之际,却选择连夜搬离。这便是真正的隐士所为,虽身在喧嚣都市之中,却如同陆沉于世,不受外界纷扰所动。
熊宜僚所推崇的隐逸生活并非避世遁俗,而是如何在喧嚣的城市中保持内心的宁静。真正的大隐并非一定隐居深山老林,而是能够在尘世间不受人知地修身养性。即便在熟悉的场合下也能够达到心如止水的境界。如同古人言,“隐于市”,即使身处繁华之中,也能心远地自偏。
鲁侯曾向熊宜僚倾诉其烦恼不减的问题,熊宜僚则告诉他消除烦恼的方法不应只停留在表面的修行上。他建议鲁侯要去南越之地走一趟,体验真正的与世隔绝之境。南越之地虽然流放犯,但熊宜僚的言下之意是让人像逃犯一样面对尘世的喧嚣与人际关系,抛却自身的身份束缚和人际交往,从而摆脱纷繁的纷扰。就如同那些犯了事却能在多年后事业有成的人一样,他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像陆沉者一样,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尽管他们的精神承受巨大压力,但他们内心依然怀有感恩和赎之心。
如果我们能像熊宜僚和鲁侯那样找到属于自己的无人之地,沉浸其中一段时间,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内在智慧,唤醒自己的灵魂。真正的修身养性就是要做一个陆沉者,摒弃世俗纷扰,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这种境界正是庄子所倡导的逍遥游的精神状态——“无所待”。人们会发现越是强求他人的帮助越是适得其反,反而当你不需要任何人时却会得到援助。这正印证了那句俗语:“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只要摆脱尘世的喧嚣与干扰,内心的安宁便得以显现。在这种状态下即使身处深山老林也会有人寻访而来。因此真正的逍遥自在并非易事只有摆脱尘世的喧嚣才有可能达到内心的安宁。与君分享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