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各部位名称示意图
瓷器鉴定中,器型鉴定是一个重要部分。在瓷器鉴定实践中,了解器型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例如,我们需要掌握一种类型器型创烧的年代、器型的演变等等。本文旨在介绍鉴定瓷器各个部位的称呼及表现形式,这是必须把握的鉴定基础课。
本文将介绍一些基本的瓷器部位,如口部、耳部、肩部、腹部、底部以及流部等。对于每一个部位,都会详细介绍其形式以及常见的术语。例如,口部形式包括口沿、直口、敞口、敛口等;耳部形式包括龙耳、凤耳、戟耳、鱼耳等。这些部位的形式和成型工艺是鉴定器物时代及烧造地点的依据之一。
在了解这些基本知识后,可以对瓷器每一部位的结构形式进行深入掌握和分析。这有助于判断其烧造的时代和窑口。
文章以乾隆各种釉彩大瓶为例,逐一介绍其器型的常用术语,让读者了解陶瓷(器)各部位的不同表现形式。接下来,将分别从口部形式、耳部形式、肩部形式、腹部形式、流部形式以及底部形式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在口部形式中,会介绍口沿的形状和成型工艺。不同时期的器物口沿形状各异,如碗有敞口、敛口、花口,瓶、壶、罐、洗有直口、盘口、唇口等。
耳部形式中,耳是安置于器物口部、颈部或连接于颈、肩部的附加装饰物。一般呈对称布局,多见于瓶、壶、炉、罐等器物上。古代制瓷工匠为了美化器物,发明了各式各样的耳机,如龙耳、凤耳、蒙耳等。
肩部形式中,肩是瓷瓶、罐、尊等容器颈与腹之间的过渡部位。器物肩部造型有丰肩、溜肩等区别,它们也是鉴定陶瓷器时代及窑口的依据之一。
腹部形式中,腹部为瓷容器中部主要的盛物空间。一般罐类器物多为圆鼓腹;瓶类有直筒腹、扁圆腹等多种样式;碗、钵有弧腹等。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产品,腹部造型亦有区别。
流部是俗称的“嘴”,即盛装液体的容器供液体流出的部位。流的形状也是鉴定陶瓷器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常见的流部形式有直流、曲流、鸭嘴流等。
底部形式中,底是瓷器的最下部位,起承托或支撑的作用。器底或底足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平底、尖底等,这些都是鉴定器物时代的重要依据之一。
尖底,是早期陶瓶的一种独特底部形态,瓶底呈尖锐的圆锥形。此类形态可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尖底瓶中发现。接下来让我们聊聊瓷器的足部形式。
瓷器的足部是陶瓷器底部的支撑部位,类似于人类的腿。早期的陶器足部以鼎的三足为代表,这些足形态多样,有柱形、锥形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实足和圈足相继出现,其中圈足是瓷器最为常见的足形。还有袋状足、高足、珠足等。每一个时代的更迭,都会带来陶瓷器足部形状的变化。
实足,即为实心的整体。常见的足形有饼形足,陶质鼎、禹、爵、砚等器的柱形足、锥形足、兽形足、珠足等多为此类。清康熙青花釉里红“圣主得贤臣颂”文笔筒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饼形足,是瓷器实足的一种形态。其形状为圆饼形,外壁与器身间有明显的转折,足壁多微向外撇,底面不施釉。六朝至唐宋时期的壶、罐、瓶、碗等器多采用这种足形。
还有卧足、高足、双圈足、柱形足、蹄足等形态。卧足多用于明清的碗上,器外腹垂鼓,自然连接到底部,器型似伏卧状,底部中心内凹。高足则安装在陶豆、陶瓷盘、杯、碗的正下部,有各种不同的样式。从新石器时代到元代,高足的样式和用途都在不断演变。双圈足则流行于清康熙早期景德镇窑的瓶、罐、盘等器物上,造型为内外两重圈足。柱形足如直立的实心圆柱,一般由3至4个组成,如鼎或香炉的三柱足。蹄足则见于六朝青瓷砚、香炉以及唐代三彩三足镇等器上,足下端形似兽类的蹄。
以上就是关于尖底以及瓷器的足部形式的详细描述。这些形态不仅展示了古代陶瓷工艺的发展,也反映了人们对美的不断追求和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