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门弄斧的寓言故事
曾经,在我年少的时候,家里购得一台收音机。每天午饭时分,父亲总是守在饭桌旁,收音机置于其上,聆听一段评书。他的神情总是那么专注,有时甚至忘记夹菜,仿佛收音机里的声音就是最美妙的下饭菜。时间久了,我也被这氛围吸引,开始跟随父亲一起听。那时,我们听的是单田芳讲述的古典章回小说《七杰小五义》。尤其是其中的“徐良”这个角色,更是让我心生喜爱。每当故事到达时刻,讲述者总是戛然而止,留下“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悬念。这种时刻,我总是心急如焚。
有时,我会和姐姐在饭桌上天马行空地猜测接下来的情节。第二天,我们会对照收音机里的讲述,看看谁的猜测更靠谱。一波猜想刚刚被证实或否定,新一轮的猜想又在“且听下回分解”中开始了。这样的循环,仿佛永无止境。
后来,作家余华在回忆自己的阅读经历时提到,他看过许多没有结尾的书,不知道故事结局的痛苦让他夜不能寐。他在编织各种结局,一遍又一遍。我深感共鸣,虽然我也曾经历过未知的焦虑,但至少我知晓故事的后续。
余华还说,当他还是个少年时,他已经在训练自己的想象力,这对他后来成为作家有很大的帮助。这让我有些羡慕。他在文字的断崖处练就了攀爬、飞升的文学想象力。这也让我突然明白,阅读不能一蹴而就,而应该像作家曹文轩说的那样,读书应该有停顿,思考已被阅读的内容。
在我读到张秋生的童话《刺猬和老虎》时,我尝试采用“读一读,停一停,猜一猜”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停顿的魅力。故事虽然简短,但其中的情节转折却能引发学生的无尽想象。比如老虎突然说到电影里的聪明刺猬,学生们纷纷猜测老虎的意图,这种停顿让学生有机会深入思考和想象。
当我受邀参加毕飞宇工作室的小说沙龙时,我深感压力。作为普通读者,我如何获得与作家对话的资格呢?我决定先好好读一读即将交流的小说《满面春》。小说一共七页,我每天在办公室里打印一页,反复琢磨。通过这种缓慢的阅读方式,我得以深入思考人物特点并猜测接下来的故事走向。这种阅读方式虽然有些煎熬,但也有所收获。
在沙龙中,我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当我提到南门大街的拆迁故事时,毕飞宇兴奋地打断了我的发言。他认同我的观点并提出写小说时面临的道德选择问题以及如何在故事中体现角色的内心冲突和无奈感的重要性。这一刻我感到很高兴并明白了阅读的魅力所在。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有些阅读的“法子”是永恒不变的那就是让想象力渗透到字里行间让我们的阅读更加深入其中。这种深入阅读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我们耐心地思考更需要我们在适当的时候停下来给予文字思考的空间让它们在我们的心中留下更多的回响和思考。如同生活中的每一次等待与期盼那些留下悬念和期待的故事才会更加引人入胜充满无限的魅力与智慧的光芒。(完)这便是我们永恒不变的读书“法子”。正如时光流转却依然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与深思的空间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收获成长与启示。《教育报》XXXX年XX月XX日 第XX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