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荷守恒定律的发现者


**杨振宁的杰出科学成就:杨-米尔斯理论的深远影响**

杨振宁的《杨-米尔斯理论》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科学里程碑,其影响深远,甚至超越了他因宇称不守恒而荣获的奖。这一理论的重要性,远非奖所能衡量。

在1954年杨振宁发表这一理论之初,它并未立即受到广泛重视。随着60、70年代科学研究的深入,这一理论的威力逐渐显现,从而奠定了杨振宁崇高的学术地位。

那么,究竟什么是杨-米尔斯理论呢?简而言之,它几乎实现了宇宙规律理论的大统一,这是爱因斯坦一生都在追求但未能实现的目标。这一理论的起源,与德国女物理学家和数学家马克斯·诺特的伟大定理——诺特定理息息相关。诺特定理告诉我们:对称对应于守恒。例如,直线运动产生的对称对应于动量守恒,时间对称对应于能量守恒。

进一步地,杨振宁受数学家和哲学家外尔的理论启发,把规范不变性(相位因子不变性)推广到其他守恒定律中。他选择了同位旋守恒,并研究由此产生的相互作用。杨-米尔斯理论实际上是研究如何将规范不变性推广到同位旋守恒。

杨振宁与米尔斯合作的两篇论文建立了与麦克斯韦方程组类似的方程,继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之后,提出了一种新的场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杨振宁定义的规范场的规范粒子有三种:一个带正电,一个带负电,一个不带电。这些规范场通过这些粒子引起新的相互作用。

在杨-米尔斯理论诞生初期,因为它最初的不完善性,存在一个令人困惑的难题:没有解决带电粒子的质量问题。但60到70年代,科学家引入的新观点“对称性自发破缺”与“渐进自由”,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得杨-米尔斯理论更进一步发展,成为可以描述三种基本力的标准模型。特别是2012年希格斯玻色子(上帝粒子)的发现,更是为杨-米尔斯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实验支持。

杨-米尔斯理论揭示了非常深层次的宇宙奥秘:对称性决定相互作用。杨振宁曾表示,规范场的重要性是长期性的,对未来几代人都会产生相似的影响。杨-米尔斯方程在数学方面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被称为七大“千年得奖问题”之一。

凭借这一伟大的科学发现,杨振宁在科学界的地位与牛顿、爱因斯坦、麦克斯韦等科学巨匠相提并论,他的成就深远地影响了物理学、现代几何学的发展,并为未来几代人铺就了探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