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苍苍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提及和白露相关的诗句,大部分人首先会想到那一句充满诗意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尽管在朋友圈里频繁出现,但真正了解其背后含义的人并不多。
秋水伊人景如画
“蒹葭”即是芦苇。那“苍苍”是何颜色呢?年老者的头发呈灰白色,但“苍苍”并非彻底的白或黑,而是在两者之间,带着一种灰白的色调。同样地,“蒹葭苍苍”的意境也超越了单纯的描述。初夏时分,苇叶,适合采摘包粽子,其香味扑鼻。随着季节的变迁,芦花逐渐长出,呈现出淡绿发黄的色彩,与周遭的环境交织出一幅苍茫的画面。“苍苍”这个词叠在一起,增添了语句的韵味,既响亮又有气派。这句诗不仅描绘了苇子的生长状态,也暗示了时节的更迭——当空气中湿度增加、气温下降时,落在苇叶上的露珠开始凝结成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读到这一句时,画面似乎活跃起来:大片的芦苇和秋水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幅独特的风景。秋天的水面清澈透明,映出苇丛的倒影,显得明朗、空灵、纯净。这一幕如同古典诗歌所特有的境界。我们欣赏诗歌,就如同走进田野、山林欣赏春光秋景一样,因为那里蕴藏着无限的美好。古典诗歌以其简洁的语言捕捉到大自然中的美好瞬间,成为永恒的风景。《秦风·蒹葭》正是这一诗歌艺术传统的佳作之一。
秋光满目映心田
画面中有了秋水、芦苇,已是一副清灵的景象。“伊人”的加入,使得画面更加生动。“伊人”即那个人,用第三人称的形式表达。在《诗经》中,第三人称并不罕见,但“伊”字所表达的“他”或“她”,可能距离说话者很远,却在心理距离上非常亲近。那么,“伊人”究竟在哪里?“在水一方”,那是一个可望却难以触及的彼岸。
正是这个“一方”,引出了下面的意思。诗篇接着描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无论是逆流而上还是顺流而下寻找伊人,都面临着艰难险阻。这种寻找的过程暗诗人与伊人之间的某种难以逾越的间隔。
诗人故意不先交代伊人的具置,而是先描述寻找的过程,这样处理是为了造成一种出人意料的效果。当读者读到“宛在水”时,仿佛看到了静水面上的蜻蜓轻触水面,波纹荡漾。这正是诗人匠心独运之处。“宛在”一句的突然出现,使得整个诗篇的意境更加明澈、神秘。
推荐阅读
推荐李山教授在《百家讲坛》的精彩。
无需古文基础,即可通过一本书入门《诗经》和传统文化。
从文化的角度解读《诗经》,领略创生期的文化魅力。李山教授将古老的经典解析得通俗易懂,将远古的时动地展现在眼前。他的让每个人都感到亲切万分。听李教授的课,不仅能欣赏文学的美感,还能领悟经典的思想和格调,追溯一切古典文学的优良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