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家易苏昊收藏的砚台
上海,作为一座历经百年的繁华都市,孕育出了独特的艺术氛围。早在1843年开埠之时,豫园便成为众多以卖画为生的苏、浙等地画家的地。这里,逐渐汇聚了一批批才华横溢的书画家,他们共同演绎出了一个影响波及海内外的新绘画——“海派”。正如人们所言,“海派无派”,唯有“海上画派”能准确描绘其多元包容的特性。
近日,“海派绘画年度研究展(第一回1843-1927)——春江明月共潮生”在刘海粟美术馆拉开帷幕。此次展览聚焦于海派绘画的早期发展,展出了任伯年、吴昌硕等多位海派大师的70余幅作品。这些作品展现了海派画家以豫园为中心,通过社团为纽带进行书画创作的盛况。
清末的上海已成为文人墨客云集之地,举办雅集、成立书画社团成为他们联谊、切磋技艺、推销画作的新模式。展览中,不仅可以看到早期海派画家的代表作,还能深入了解海派绘画的共性:画作商业化、画家职业化、技法传承创新等。上海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唐永余认为,海派绘画的风格清新、色彩艳丽,各地画家在上海鬻画的过程中,继承传统并吸收民间及西方艺术养分,求变创新,贴近大众,是对以往传统绘画的超越。
此次展览中的多数作品为北京瓯江草堂董事长、原博物馆收藏部易苏昊所藏。他对海上画派有着深厚的情结,致力于寻找、收藏海派画家的精品之作。
豫园对于海派画家而言是一个标志性的地点。这座古典名园随着上海艺术市场的迅猛发展,成为书画家的云集之地。吴昌硕作为海派绘画的,长期在豫园进行书画创作。而近年来,“吴昌硕热”持续升温,他的画作以及社交圈都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此次展览中,通过新媒体设备,参观者可以详细了解吴昌硕的“朋友圈”,包括他的早期老师、知音以及和京剧大师梅兰芳的交往。
展览还展现了海派绘画发展中,书画雅集和社团的重要作用。它们不仅限于古代文人式的吟诗作画,而是成为职业画家推销作品的重要途径之一。现在,一场特别的雅集再次开始,通过展览创意视频,将海派画家的作品以动画的形式呈现,吸引更多年轻人感受、了解、领略海派文化。
刘海粟美术馆计划用3至5年的时间,每年推出一个海派绘画研究展,从萌芽、繁衍、拓新、转型至今,全面梳理海上画派的发展脉络。此次展览为第一期,将持续至3月17日。
通过这一系列展览,我们希望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和感受到海派绘画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希望年轻人能够走进美术馆,亲身感受、了解并传承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栏目主编: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