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欲则刚是什么意思


最近重读《论语》,在“公冶长”这一段中,我深有感悟,对“无欲则刚”这一成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尽管“无欲则刚”这一成语我们经常听到,但真正懂得其含义的人却并不多。这个成语源于《论语》中的一段对话。

孔子曾感叹:“我未见刚者。”有弟子便提到申枨以“刚强”著称。孔子回应说:“枨也欲,焉得刚?”意思是说,申枨虽有刚强之名,但他本身也有欲望,因此并不能算是真正的刚强。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刚强呢?孔子认为,只有做到“无欲”,才能真正变得刚强。这里的“无欲”,并不是指完全没有欲望,而是指不受到欲望的控制与牵引,保持真正的自主和坦荡。

清代林则徐的一副对联也谈到了“无欲而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进一步说明了“无欲则刚”的真正含义。

近代学者钱穆在《论语新解》中也对此有所阐述:“人多嗜欲,则屈意徇物,不得果烈。”也就是说,人若有太多欲望,往往会受到欲望的牵引,而不敢坚持自己的原则和决策。

《论语》中的“无欲”,并不是要我们断除所有的欲望,而是让我们不受到欲望的牵引,保持真正的自我。欲望本身是正常的,甚至可以说是生命源泉,但我们需要通过修身养性的方式,实现不住于欲望,展现真正的自己。

“无欲则刚”的真正含义是,只有不受到欲望的牵引和控制,才能保持真正的自主和刚强。这一理念在《论语》中有详细的阐述,也得到了钱穆先生的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