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意思
当人们因某些人或事而生气时,常常会引用一句成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和不满。这句成语的真正含义并非如我们日常理解的那样。
孔子曾对季氏的行为表示愤慨:“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季氏是鲁国最有的上卿,竟然无视等级制度,公然使用天子才能享用的八佾乐舞,这种行为已经超越了礼制的界限。
在古代,“佾”指的是乐舞的行列。周礼严格规定了不同等级的人可以享受的乐舞规模。季氏作为诸侯国的卿大夫,居然僭越使用天子的礼仪,这是严重的违规行为。孔子身为士的阶层,虽然无法直接左右季氏的行为,但他对季氏的愤怒和不满却是无法掩饰的。
孔子所说的“忍”,并不是我们常说的隐忍或忍受的意思,而是指“忍心”。在孔子的语境中,他并不是说季氏的行为连他都忍受不了,而是说季氏连这种严重违规的行为都忍心做出,还有什么事情是他不敢做的呢?这种理解更符合孔子的修养和语境。
类似于这样的成语,随着历史的演变,其本义已经被人们逐渐遗忘,而更多地使用其引申义。比如“呆若木鸡”,现在形容的是人因恐惧、惊讶而发愣的样子,而不是训练好的斗鸡。而“出尔反尔”现在指的是言行前后矛盾,反复无常,而不是原本的你如何对待别人,别人也如何对待你的意思。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已经被大众接受为约定俗成的释义:即如果这件事都能忍受,那还有什么事是不能忍受的呢?虽然这与成语的原始含义有所不同,但正是这种语言的变化和演变,反映了人们对语言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