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无不为的深度解释
“无为”一词,源自《道德经》道篇第二章的“圣人处无为之事”。接下来,进一步展开了对“无为”的阐述:
“无为而无不为,明白四达,能无为乎?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等等,这些都是对“无为”的直接引用。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词句是间接解释“无为”,或者是与“无为”同义的概念。比如“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等等。
仅从上述摘抄的内容,就可以对“无为”形成一个大致的印象。这个印象或许是抽象的,难以言喻和描述,但却能为我们深入了解其含义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接下来,让我们尝试用通俗的白话来解读这段。很多人会将“无为”理解为“什么都不做”,这种理解只适用于对《道德经》浅尝辄止的人群。
实际上,“无为”并非意味着无所作为。它的真正含义是为了“有为”而服务的,是“有为”的基础,也是“有为”的结果。如果我们把“有为”看作是“无为”的目的,那么“无为”又会转化为“有为之举”。
那么该如何理解“无为”呢?用通俗的语言来描述,“顺其自然地去做”是最简洁的解释。用哲学思维来描述的话,“不以目的为导向的做事态度”更为贴切。
这种思维模式恰恰就是老子所说的“有为之举”。在这种认知下,很难看清一个真相:成就梦想的永远不是目标有多么明确,而是整个行动过程。
那么,结合上面的疑问,我们可以发现,有目标、有梦想,这些内容的存在本身并没有任何不妥。但是当你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整个行为过程中时,它的负面作用就会逐渐显现——焦虑、后悔、迷茫、恐惧等等。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因为目的是一个未来的事件,而做,则是当下的事情。如果你时刻把目的放在当下萦绕,那么你做事的状态就会被严重影响。不能持续、专注地做一件事,可想而知,做事的效果会如何?
就像攀登珠峰的登山队员,登顶是他的目的,但是如果他时刻想着必须登顶,那么他可能会因为无法专注于脚下而失望而归。
同样,教育孩子时,希望孩子考上重点大学或预设将来就业方向是一个正常且合理的目标。当父母将这个目标与孩子的日常行为紧密联系在一起时,一旦孩子状态有变,双方就会产生冲突。
这个过程中的魁祸首在于父母。他们将预设目标与孩子的行为联系在一起,并用自我认知判断孩子的行为是否与目标一致。如果判断为不一致,他们不仅会联想到目的失败,还会联想到目的失败引发的连锁反应,从而对孩子大加指责。
这就是“以目的为导向的做事过程”,也就是“有为之举”。如果你想挣钱,想挣大钱,那么过程很重要。但是如果你把挣大钱作为整个挣钱过程的目的,那么你就可能陷入焦虑与纠结之中。
《遥远的救世主》中的芮小丹是一个例子。她做任何事都用心且专注,但是再专注、再努力的人,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天意仍然占据了很大的成分。所以做就是做了,问心无愧就好,至于目的,顺其自然。如果一个人能真正做到“无为”,是不会陷入穷困潦倒的境地的。因为“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为无为则无不治”。所谓的“善人”,更多的是指能够“无为”的人。有人认为“‘无为’就是做事最高的境界”,其实并不是这样,“无‘无为’”才是更高的境界。就像那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家伙凭借握住的一根手指将自己拉起来一样。“含德之厚者”,其表现便是孩童般的纯真与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真正的用处在于可为!从史料来看庄子是第一个真正理解这种境界的人。“不争”“无私”“不知而知天下大道尽在其中!” 无之以为用的理论流传下来通过每一个认识实现最高的意识即无需做任何事的理想化的人生境地最后甚至跳出自己所谓的思想是对于生活的更深理解而已理解了生活的意义一切就自然而然顺其自然地来了这就是无欲的真正含义也是《道德经》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