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删掉的开头


经典不在于长短,不在于对错,而在于真实表达,即使冷酷,即使裸。就如《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初读时并未显山露水,其平淡的叙述超越了年少时代的理解力。

莫泊桑的小说有一种独特的韵味,他看透了人间的虚伪和浮华背后的幻灭,描绘出浮世绘般的图景。他的短篇小说,截取生活片段,通过白描式的描绘,表达出常态下的荒诞或悲悯情绪。如《我的叔叔于勒》就鲜明地体现了其短篇小说的特点,结局的反转出人意料,透露出隐含的批判和悲悯之情。

故事简单,以未成年儿童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关于金钱与亲情的故事。叔叔于勒从全家希望到最后的噩梦,这样的结局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年轻时于勒不羁,远走他乡后时来运转,写信报喜。这封信成为全家的希望,其影响力不可思议。一家人高兴地选择去哲尔赛岛旅行,却发现落魄的于勒,美梦瞬间破碎。

莫泊桑在场景描写和情节勾勒中展现了高超的掌控能力,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情绪引人琢磨。他描绘了金钱对穷苦人生活的影响,揭示了亲情因贫穷而疏离的现状。这种现状在当下社会屡见不鲜。莫泊桑的小说无疑具有超越时空的典型性。

小说中家庭的窘迫困境只是通过几个日常场景的描写来诠释。如今物质丰富,再读这篇小说,才能理解当初的那种贫穷对人们想象力产生的影响。重新阅读这篇小说,才明白当初的“瘦身版”只是一种主题先行的单向思维模式。被删除的开头和结尾揭示了莫泊桑真正想表达的主旨——超越批判的悲悯情怀和人性之善。这种主旨隐藏在看似不经意的细节中,而非所谓的批判小市民的自私自利。

莫泊桑出生于破落的贵族家庭,个人经历注定他有着敏感而脆弱的个性以及对社会和人生的独特观察与思考角度。他笔下的短篇小说外在的批判性源自内心对人性美好的向往和追求。重读《我的叔叔于勒》,让人思考那个潦倒的于勒是否已认出他的哥哥全家而故意视而不见。莫泊桑没有给出答案,这种无答案的结局才是最真实的常态。他通过小说传递了一种悲悯情怀和对人性的观照,尤其是对人性之善的礼赞。一篇伟大的小说总能从不同角度给人启迪,莫泊桑的这篇短篇小说无论从哪一角度解读都具有迷人的魅力。归根结底,文学即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