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无不为,为而不为,不为而为
道德经作为老子阐述道论的著作,对自然与社会存在的解读,旨在找寻最佳策略,引领人们走向理想社会。
其中包含的许多格言中,“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一思想备受关注。尽管这句话看似简单,但读者解读时却可能产生不同的理解。有些人误以为“道无为了,天下万物就都无不为了”,这种解读在实际应用中显然存在问题。
以狐狸吃兔子或大鱼吃小鱼为例,将这种行为归结为“无不为了”显然并不准确。这种解读容易误导人们,产生误解。
实际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含义是,道的表现看似无所作为,但实际上万事万物的生息运作都离不开道的推动。对于道的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言语的描述,更要通过实践去体悟。
侯王若能体悟并遵循天地之道,无为而治,则天下将自然实现“无不为”的理想状态。这是因为侯王的榜样作用是巨大的,直接影响着百姓的行为。
若侯王以身作则,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让见可欲、不以智巧,则百姓自然不会去争当贤者、不会起盗窃之心、不会起贪婪欲望之心、不会难以治理。
相比之下,用峻法治理是无法达到这种理想状态的。正如五十七章所说,“滋彰,盗贼多有”。侯王应当以身作则,以自身的行为来感化百姓,实现无为而治。
在阐述这一过程时,“朴”的概念尤为重要。“朴”即指未加工的木料,也代表着一种质朴之德。知道何为荣,却甘愿守住其辱;知何为雄,却甘愿守其雌。这种质朴之德是道的体现。侯王若能拥有这种质朴之德,并用它来感化百姓,则天下自然能实现“无不为”的理想状态。这种感化并非简单的言语教导,而是通过实际行动来展示和引导。正如四十九章所说,“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侯王的言行举止都会成为百姓的榜样。只有如此,天下才能实现真正的治理。与老子同为道家学派的庄子也有类似的观点,认为民应愚而朴,少私而寡欲。当百姓没有贪欲之心时,社会自然归于平静,天下也就自然保持正确的理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