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心尽力的尽是什么意思


象思维(探索)深度解读

01 解读之道

园林、盆景、根雕等艺术展现了一种独特的韵味:随形赋意。汉字融入相宜的语境便能明确意义,此特点可称之为随境赋意。顶针这一文学手法,通过营造关联语境,实现了相关意义的传递。在意义流转的过程中,引入“之谓”“谓之”等解释词,显著增强了阐述的深刻性。

例如,《中庸》开篇所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之谓教。”这里,“之谓”传达了最直接确定的解释关系:称为、就是。这三句话作为《中庸》的核心纲要,构建了全文的论证体系:教育的目的是,则是为了养护本性,最终达成天命所赋予的完整状态。这三句话逻辑紧密,无需后文提供额外证明,而是作为后续阐述的总则和法则。

“之谓”不仅仅是简单的解释,它联结了思想元素如天命、性、道和教,构建了一个观念体系,为全文奠定了基调。“之谓”展示了坚定的信念,其效应在更复杂的应用中得到了体现。

《孟子·尽心下》中的一段对话也展示了“之谓”的强大解释力。这段文本通过连续的“之谓”,将善、信、美、大、圣、神等概念相互关联,形成了一个观念链。这种解释方式,层层推进,新元素的加入产生了新的结果,展现了连珠的秘密。

在顶针的应用下,“之谓”的连续解释形式较为罕见,其在先秦文献中的使用更是有限。如《礼记·祭统》和《礼记·乐记》中的例子,展示了“之谓”在严肃话题中的严谨表达。

02 观念之链

与“之谓”相比,“谓之”的解释力相当,但使用条件更为宽松。简而言之,“之谓”强调“这叫做”,侧重于被解释对象自身的属性;“谓之”则表达“把它叫做”,更多地反映了言说者的看法。在思想的表达中,观念常呈链条式展开,“谓之”正适合表达观念间的环环相扣。

例如,《孟子·梁惠王下》中的对话就巧妙地使用了“谓之”来融入儒家的观念,通过三度顶针,传达了理正辞严的感觉。又如医学专业著作《灵枢·本神篇》中对思维心理的产生发展过程的论述,也使用了“谓之”来区分不同的心理过程。这些例子表明,“谓之”是一种人为的命名,体现了思想中强烈的融合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