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足适履的寓言故事


第五章的内容,向来引人深思,争议纷纷,纠葛不断。要理解这一章,必须先探讨一个基础问题,那就是人类的基本需求。

想象一下,如果人的肚子空空如也,将会怎样?人们必然会寻求食物。那么,如何获取食物呢?对于动物而言,或是弱小的生物,或是食用自然中的植物和果实。人类与动物有所不同,依赖自然生长的植物和动物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于是,我们学会了种植粮食,蓄养牲畜,依靠自身的智慧和努力来养活自己。而其中,种植与养殖是人类伟大的发明。

第五章的精髓,隐藏在这段关于人类生存与需求的叙述之中。当人们的肚子空空如也,代表人类尚未满足的基本需求,老子称之为“空”。为了满足这一需求,我们采取各种方法和策略,老子称之为“虚”。种植与养殖的方法,便是这些思想和策略的具体体现。

那么,人类天生就会种植和养殖吗?并非如此。那些率先认识到种子能生长并遵循自身意志进行种植的人,可被称为圣人。这些圣人看到同类面临的需求空缺,进而形成了自己的解决策略。这一策略的形成离不开对需求的认知,故老子有言:“闻多数穷,不如守于中(冲)”。

“虚”,在老子哲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我们常听到的“致虚极,守静笃”便体现了这一点。“虚”与“空”有相似之处,也有显著的区别。它们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存在,属于“无”或“无名”的范畴。“空”是从需求的角度描述的无,而“虚”则是从人类的创造角度描述的无。没有“虚”,需求永远无法得到满足。“虚”代表一种创造性的思想,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思维过程。“虚”可以理解为一种策略或方法。

关于老子为何用“空”来描述基本需求的缺位,用“虚”来描述满足需求的策略和方法,可能是因为古人无法找到更贴切的词汇来描述这些概念。他们只能借助具象的事物进行类比描述。《道德经》中的一些内容便是运用比象的手法来传达深层含义的逻辑思维方法。例如“天长地久”,表面上看似在描述自然现象,实则借此来教导人们不要自私自利。如果不懂得这种形象化的思维方式,很多章节都难以深入理解。这种思维方式在古代文献中非常普遍。例如,“刻舟求剑”、“削足适履”、“中山狼”等寓言故事都是通过比象的手法来传达深层含义的。要真正理解老子的思想,必须了解这种特有的形象化思维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诸如天地之间的空阔与人的需求之间的联系等抽象概念。然而老子的表达方式独特而含蓄他常常只说“象”,而不解释背后的逻辑联系这就需要读者自己去揣摩和领悟比如第五章中提到的天地之间像个大风箱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的后半部分需要读者自己去理解去想象人类的大风箱是什么这正是老子的智慧所在也是理解这一章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