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曲背景音乐


当机器人挥舞指挥棒引领交响乐的浪潮,当跨越两千年的孔子与苏格拉底在时空的交错中“对唱”,当残障人士借助仿生手弹奏《大鱼》……这一切并非科幻小说的描绘,而是刚刚在广西南宁落幕的“人机共创·2025 AI赋能正能量创作”的震撼现场的真实写照。

这场由网信办、网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科技盛会,用AI技术重新界定了“创作”的边界,使其焕发新的活力。今天,就让我带大家回顾那些令人惊叹的精彩瞬间!

在的开场表演中,音乐学院的机器人“智音”身着壮族服饰,手持指挥棒,引导广西交响乐团演奏了由AI创作的管弦乐《欢迎》。这首曲子由音乐学院的人工智能作曲系统创作,再经由人类音乐家的美学判断进行优化筛选,最终呈现出一场兼具科技气息与艺术韵味的视听盛宴。

在这一过程中,“AI作曲+人类把关”的模式得以体现。AI高效生成旋律,人类音乐家则负责调整情感表达,共同开创了“人机共创”的新模式。团队克服了模型训练的难题,确保AI生成的音乐既具有超强的稳定性,又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网利用AI技术将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形象“复活”。在《当孔子遇见苏格拉底》的续作中,这两位东西方的先哲不再是以往课本中的严肃形象,而是以AI生成的数字人形象进行“对歌”,通过音乐和对话探讨哲学,令现场观众大呼过瘾。

这一创新运用了“AI数字人+语音合成”的技术,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和3D建模让历史人物“活”起来。这也是一种文化创新的表达方式,用年轻人喜爱的方式传播传统文化,打破了次元壁。

其中最为感人的场景是25岁的周键用仿生右手弹奏《大鱼》。他在12岁时失去右手,但借助脑机接口技术,仅凭“意念”就能流畅地控制仿生手进行演奏。他说:“它没有赋予我超能力,但让我终于能自信地站在阳光下。”

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使得残障人士重新获得生活能力,甚至能够弹奏钢琴、与人握手。而仿生肢体与AI算法的精准结合,能够有效地捕捉信号,实现自然动作的控制。

AR眼镜的“”功能也展示了未来的可能性。在上,杭州灵伴科技的CEO佩戴了一款仅重49克的AR眼镜进行演讲,发言稿直接显示在镜片上,通过手势戒指进行翻页,实现了真正的“脱稿演讲”。

在服饰方面,美图公司与广西文旅合作推出了“AI一键换装”功能。游客可以瞬间变身为壮族、苗族等12个的造型,沉浸式地体验文化。

机器狗穿上传统服饰表演“科目三”,宇树科技的机器人换上壮锦马甲后灵活舞动,甚至能模仿传统的舞狮动作,萌化了全场观众。这展示了AI技术在娱乐领域的创新应用。

网还利用AI技术重现了75年前首位门旗手升旗的珍贵画面,让历史“活”了起来。

这场让我们意识到,AI不再是冷冰冰的代码堆砌,而是有情感、有温度的“创作伙伴”,能够讲述故事、传递情感。从艺术到历史、从残障辅助到文旅创新,AI正以惊人的速度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未来已经来临,你准备好与AI一起解锁更多可能性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