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老爷爷的外貌描写简短
沈周(1427年-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与诗人,他的艺术生涯在长洲(现今的江苏苏州)得以发展。沈周生于一个书香世家,其祖父沈澄与父亲沈恒吉均为文人隐士,他们精通诗文与书画,为沈周的艺术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沈周一生淡泊名利,专注于艺术创作,是吴门画派的奠基人之一。他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为“明四家”,对明代文人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诗咏老人
沈周 明
岁月深似海,白发寄流年。
噙泪湿双颊,覆雪盖头顶。
思之不禁怜,忧生身中忧。
老矣亦曾鲜,寻知己之难。
少年如风逝,难忘青。
首句“泪满双颐雪满颠”生动地描绘了老人的外貌,满头白发与满脸泪水相映成趣,一个“满”字突出了老人情感的深沉与复杂。“雪满颠”的描绘则进一步加深了岁月的沧桑感。此句以鲜明的特征勾勒出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次句“一身憔悴自应怜”进一步描绘了老人的状态,强调了其疲惫与衰弱。“自应怜”则突出了老人对自身境遇的无奈与自怜之情。此句深入刻画了老人的精神状态,使读者对老人的境遇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第三句“座中谁似杨开府”运用了典故,以寻找像杨开府那样能理解自己的人为引子,表达了老人在人群中寻找知己的渴望。此句暗示了老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孤独感,同时也反映了其内心的丰富与渴望交流的愿望。
末句“莫易逢人话少年”则表达了老人对年轻时的回忆与故事难以与人分享的孤独感。由于难以遇到合适的人倾诉,这些回忆只能深藏心中。此句进一步深化了老人的孤独感,同时也传达出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与对现实中缺乏理解与交流的无奈。
接花赠老
沈周 明
嫁接妙手显神通,新生气息花中融。
接花叟来技艺高,旁枝处理有神功。
花卉因他得新生,生机勃勃春意浓。
自家真知无限多,错借春风予他人。
首句“打得旁枝手有神”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接花叟进行嫁接时的场景,“打得旁枝”表明他在处理旁枝时的娴熟与干脆,“手有神”则高度赞扬了他的精湛技艺。此句突出了接花叟在接花技艺方面的专业与娴熟。
次句“接他生气一番新”则进一步强调了接花叟技艺的高超与神奇效果。他能让原本普通或状态不佳的花卉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生气”一词的使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花卉经过接花叟的技艺后焕发出的新生命与活力。
第三句“自家无限真消息”深入到接花叟的内在世界展示其丰富的内涵与深厚的底蕴。“自家无限真消息”既可理解为接花叟掌握的关于花卉生长、嫁接等方面的无尽知识与经验也可理解为他对花卉、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和理解是他的独特精神财富此句展现了他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让读者对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末句“错借春风与别人”以细腻的情感表达了接花叟将技艺借予他人的同时对自己未能充分利用这些技艺的感慨或自嘲。此句增添了一种复杂的情感色彩使读者对这位接花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同情。
题芭蕉赠僧 沈周 明
山寺僧人心灵静,居山出山皆闲逸。
长对芭蕉心无间,时时留语叶中间。
“山僧心与迹俱閒”直接点出了山僧的心境与行迹都极为闲适。“心閒”和“迹閒”都体现了山僧内心的宁静与淡泊以及他行为的悠闲自在不受拘束的态度此句为全诗奠定了一种悠然自在的基调让读者对山僧的形象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
“未限居山及出山”进一步强调了山僧对于居住环境的态度无论是在山中还是走出山林都能保持这份闲适的心境说明山僧已经超脱了外在环境的限制内心的宁静不依赖于特定的空间而是源于自身的修行和对生活的态度这一句让读者感受到山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