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一个人精明的成语
明察秋毫,修身以保持本真。
“明察秋毫”这一成语源于古代,其出处可追溯至《晋书皇甫谧传》。在古代圣人的中,他们追求的并非那种过于明察秋毫的精明,而是温文尔雅、和谐通达的境界。这成语用来形容观察细致,自以为精明的人。
成语故事解读:晋代的皇甫谧是一位学识渊博且品行端正的人。尽管他家境贫寒,生活艰辛,但他却不为的金钱和名利所动。他每日专心致志地研究典籍,撰写文章,因此当时人们戏称他为“书痴”。
在三国时期的魏元帝景元年间,魏元帝迫切求贤,下令相国征召皇甫谧等37人入朝为官。这37人中,36人都欣然并担任了“骑都尉”的,然而皇甫谧却坚决拒绝。他的亲朋好友以及乡邻们纷纷劝他,告诉他辅佐明君可以享受厚禄,功绩卓著,流芳百世。然而皇甫谧却淡然回应,他表示许多人被权力所束缚,追求名利,却丧失了礼义和自我,这不是他追求的道义。他仰慕的是伏羲神农的道德风尚,追求的是和谐而非过于明察秋毫。颜渊的修身养性、安于清贫而成名,正是他所敬仰的师表。
“明察秋毫”的近义词有明察秋毫之末等,反义词如视而不见等。
成语接龙继续:明察秋毫→毫厘不爽→爽然若失→落魄→魄消胆丧→丧家之犬→犬马之恋→恋恋不舍。请大家在评论区继续接龙,分享你的智慧和才情。关注我们,让我们一起探索更多成语背后的故事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