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高情商妈妈感谢语
深夜的静谧被一通电话打破,时间已悄然指向了子夜时分。电话那头,闺蜜的嗓音带着哽咽,她的话语中流露出深深的忧虑与无助:“我该如何是好?我的女儿越来越倔强了!”她叙述了白天在购物中心的场景:由于一个心仪的玩具未能得到满足,她三岁的女儿小悦便倒地不起,尖声呼喊持续了半小时。作为母亲,她尝试大声斥责“不许闹”,但小悦的哭声却愈发响亮,仿佛在以全身的力量进行反抗。
这样的场景,对于许多家长而言,或许并不陌生。当孩子摔倒时,我们说要“不要哭”;当孩子比赛失败时,我们说要“别哭泣”;当孩子遭受拒绝时,我们说要“不要再哭泣”。这些常说的话对孩子真的有益吗?
脑科学的探索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当父母阻断孩子的情绪表达时,孩子大脑中负责情绪调节的区域会受到刺激,可能导致情绪更加失控。这种情绪的压抑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可能增加孩子青春期出现焦虑症的风险。据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报告显示,长期被禁止哭泣的孩子,在青春期出现焦虑症的概率是普通孩子的2.3倍。
这些冰冷的数据,如同敲击心灵的警钟,提醒着每一位父母。我们真的希望培养出一个不会哭泣的机器人吗?还是希望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在江苏的徐州,有一个名叫小航的七岁男孩。他的母亲一直秉持着“男子汉流血不流泪”的教育理念来教育他。这种强硬的教育方式却让小航在遭受校园霸凌后选择了沉默。他不敢发出声音,不敢哭泣,只能用指甲抠破自己的手臂来发泄内心的痛苦。
小航的故事是无数“不许哭”教育下孩子的缩影。他们压抑自己的情绪,这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心理问题。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教育方式是否正确。
根据脑科学家洪兰教授的研究,孩子在处理情绪和逻辑的大脑区域是分开的。当孩子哭泣时,讲道理往往是徒劳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心理学家们提出了五句替代“不许哭”的温暖话语:
“我明白你很难过,如果你想哭就哭出来吧。”
“我在这里陪着你,我会一直支持你。”
“你愿意和我分享你的心情吗?我会倾听并理解。”
“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你很勇敢,我为你感到骄傲。”
这些温暖的话语不仅能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纳,还能帮助他们学会正确地表达和处理情绪。
在四川的成都,一位父亲老张决定尝试这种新的教育方式。他制作了一个“情绪表达记录表”,每次孩子成功处理情绪就画上一颗星星。虽然一开始这个过程并不容易,但老张坚持了下来,每天记录、反思、调整。
经过21天的努力,老张惊喜地发现女儿的情绪变得更加稳定,她也愿意主动与他沟通解决问题。更让他意外的是,他收到了心理医生的认可并获得了“情绪管理师”的。这是对他教育方式的肯定也是对他努力的认可。
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可能在孩子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允许孩子哭泣、接纳他们的脆弱不仅是一种教育方式更是一种爱的表达。
请记住:当一个孩子被允许表达情感他才能学会以笑容面对世界;当一个孩子被接纳脆弱他才会真正成长并变得坚强。我们养育的不是永远不哭的机器人而是一个能够感知幸福的人。
从今天开始让我们用温暖的的话语代替“不许哭”吧!你会培养出一个有共情能力、有韧性且敢于面对脆弱的孩子。而这个孩子将会带着你的爱勇敢地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