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汽车生产线流水线


果然,近期的鸡蛋实验重新引发了磷酸铁锂电池与三元锂电池的技术争论,也让人们重新思考“电动汽车究竟需要怎样的动力电池”这一重要问题。

比亚迪认为,过去几年,由于对续航里程的过度追求,三元锂电池因其较高的能量密度而广受欢迎,但这也导致了新能源乘用车安全口碑的严重下滑。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比亚迪推出了“刀片电池”,其续航里程已经达到了三元锂电池的同等水平,并通过了令后者望而生畏的“测试”。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强调,“我们要将‘自燃’这个词从新能源汽车的词典中彻底抹去。”那么,“刀片电池”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呢?观察者网汽车频道受邀参观了弗迪电池重庆工厂,揭开了其背后的神秘面纱。

说到测试,它实际上是电池行业公认的最严苛的测试之一。测试的目的是模拟电池遭遇异物贯穿,发生内短路的情景。虽然实际用车过程现这一场景的概率并不高,但测试可以从某种程度上验证电池在内短路后的安全性。在此次参观中,亲眼见证了被称为电池安全“珠穆朗玛峰”的测试,场面震撼。作为实验对象的分别是6系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刀片电池”。

从现场画面来看,当穿透三元锂电池的瞬间,它会迅速并起火,表面温度高达500℃。而相比之下,磷酸铁锂“刀片电池”在被穿透后,没有出现明火,甚至烟都没有。从监测数据上看,刀片电池被刺穿后,表面温度逐渐上升,但15分钟后基本趋于稳定,保持在30℃左右。这一结果完美展示了刀片电池的“超级安全”特点。业内专家指出,这标志着动力电池行业发展路线终于有机会重回正轨。

对比电动车常用的两种主流电池,磷酸铁锂材料具有放热启动温度高、放热慢、产热少、分解过程不易释放氧气等优点。而三元锂电池在热稳定性方面存在先天不足,这是业界公认的事实。对此,弗迪电池公司副总经理孙华军解释道:“在极端温度下,磷酸铁锂材料结构稳定,而三元锂材料在较低温度下就会发生分解,更容易引发失控。”

关于路线之争,很多乘用车企业过去几年为了追求能量密度而陷入非理性追求。尽管磷酸铁锂电池在安全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由于能量密度较低,在与三元锂电池的竞争中一度处于劣势。比亚迪始终将安全放在首位,并在前几年市场环境下坚持对磷酸铁锂电池进行再研发。刀片电池的出现是这一努力的成果之一。除了体积能量密度带来的续航提升外,安全是刀片电池的另一个重要优势。最近的测试再次证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