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产品查生产日期


溯源码商品出现不寻常情况,消费者的信任遭遇挑战。原本作为防伪手段的溯源码,为何出现商品采购日期早于生产日期的问题?又为何商品名称与实际不符,且商家可以随意更改溯源码信息?这些都是近期不少消费者疑惑和关注的问题。为此,澎湃新闻进行了深入调查。

在双十一活动期间,消费者田先生购买了一款名为素力高的猫粮和一瓶普丽普莱液体钙片。由于信任天猫国际,田先生在购买时特意查看了相关信息。在查看商品的溯源信息时,他发现了令人困惑的情况:猫粮和液体钙片的入区申报时间均早于其生产日期。这让田先生怀疑购买的商品是否新鲜。

同样遭遇的还有消费者陈先生和陈女士。陈先生在京东超市购买的两瓶五粮液也存在溯源码问题,扫描后的采购日期早于购买日期。更令人的是,商品名称也能被商家随意更改。对此,商家往往将问题归咎于工作人员失误。消费者对此说法并不信服。他们认为溯源码与商品的真伪密切相关,是关乎消费者权益的重大问题。简单归咎于工作人员失误无法让人信服。

对于消费者的疑虑和质疑,涉事电商平台纷纷回应称是工作人员操作失误或贴错导致。天猫国际表示已向商家核实,并对问题进行了纠正。京东也解释是工作人员贴错导致的误会。这些解释并未完全消除消费者的疑虑。消费者认为,如果溯源码信息出现问题如此频繁,就不能简单地将其归咎于人为失误,而应该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原因。

随着调查的深入,澎湃新闻发现除了上述案例外,还有其他消费者反映溯源码存在各种问题,包括宣称有溯源码的商品未贴溯源码、溯源码扫描后无信息、溯源码界面等。这些问题涉及多个电商平台,包括天猫国际、京东、拼多多等。这些问题的频繁出现引发了消费者对电商平品质量的担忧。

针对这些问题,消费者应加强警惕,并在购买商品时仔细核对相关信息。电商平台也应加强监管,确保溯源码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部门也应加强对此类问题的监管力度,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