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需求呈现饱和需求状态时


近两年,新冠给全球芯片供应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使得芯片价格一度出现的态势。如今我们欣喜地看到,多种芯片的价格已经开始下跌。

以2021年市场报价高达3500元/个的某型号意法半导体芯片为例,到了2022年其价格已下滑至600元/个,降幅超过了80%。另一款原本售价为200元/个的芯片,如今已经降到了仅仅20元/个,降幅高达90%。同样的趋势也在消费电子类控制芯片领域显现,例如在智能手机领域,各大手机厂商调整了出货量目标,并对上游芯片厂商进行了减单操作。

这是否意味着芯片价格暴跌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呢?

事实上,今年大部分芯片的价格都呈现出了下降的态势。这主要是由于市场供过于求的缘故。从需求端看,消费电子产品的市场趋于饱和,特别是智能手机市场。由于缺乏新的重磅级应用驱动,以及受到摩尔定律物理极限的影响,芯片的迭代速度有所减缓,导致消费者更换电子消费品的频率降低,从而使得智能手机等产品的需求出现下滑。

在供应端,我国在加大国产芯片产能投入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是在成熟工艺芯片领域,资本投资不断增加,芯片产能迅速释放。这导致了新产能的进入和旧产能的扩产,从而大大增强了芯片的供应能力。

尽管供过于求的情况存在,但芯片市场的细分领域情况各异。例如,车载芯片市场因新能源汽车产销两旺而未出现价格暴跌,只是回到了去年的正常水平。再如显卡GPU市场,在虚拟货币热潮退去后,供需关系逐渐回归平衡。虽然GPU价格有所回落,但这实际上是回归了正常的价格水平。

尽管芯片价格因供需关系而回落,但这并不意味着芯片市场出现了过剩的局面。相反,这为国产芯片企业提供了进一步拓展市场的机会。从某种角度看,芯片价格的下降还有利于国产芯片在国内市场的替代和国际市场的拓展。

这种乐观的态势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国产成熟工艺芯片在成本上具有显著优势。在国内外产业竞争中,企业常常利用成本优势取得胜利。例如在光伏、风机、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中,企业的高效生产和完整的产业链使其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当芯片价格下降时,企业更能凸显其成本优势,从而占据更大的全球成熟工艺芯片市场份额。

其二,企业的良好售后服务使国内需求方更倾向于国产芯片。一方面,国内芯片需求方担心海外芯片企业可能断供,因此从供应稳定性考虑,越来越多地依赖国产芯片。国产芯片的售后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很多芯片都是高度定制化的。相比之下,一些海外芯片公司在售后服务和定制化服务上表现得较为傲慢。这也使得国产芯片在市场上具有更好的竞争力。

国产化替代进程正在加速进行中。随着芯片价格的下降,客观上将增加国产成熟工艺芯片在全球市场的份额。我们也应看到国产芯片的优势主要还集中在成熟工艺领域。尽管我国在先进工艺领域已取得技术突破,但要实现全面落地仍需时日。

好消息是,中芯国际等企业已经在某些情况下实现了7纳米工艺的少量出货。尽管这已经是我国当前技术水平的极限水平了。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中企将会有更大的技术突破。

展望未来应注重两方面的共同发展:一是加强在成熟制程市场领域的扩展以扩大成本优势和巩固国内及国际市场;二是重视并加强先进制程技术的研发和突破为产业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方面要继续扩大并巩固在成熟制程市场的地位和优势通过提高性价比和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效应来进一步增强我国在全球芯片产业中的竞争力并努力打造一个全新的优势产业。

另一方面我们要坚定推进先进制程技术的研发工作打破外部科技枷锁不断拓展技术边界以实现我国在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对高端制程技术的掌控并形成国内先进芯片市场的良好生态。本次降价为国产成熟工艺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契机和市场份额也将激励国产企业更深入地了解市场需求并加强与用户的沟通以获得更多的经验积累。

总而言之是挑战也是机遇只要我们抓住机遇稳步前行那么芯产业有望成为我国新的支柱产业。

校对:李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