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不动就哭情绪不稳定
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体验:情绪稍有波动,眼泪就不由自主地涌出,无论是在争吵时还是面对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
对于那些自认为“眼泪不值钱”的人来说,这其实就是民间常说的“泪失禁体质”。
流泪的现象可归纳为三种类型:
其一为基础性泪液。
日常生活中,我们的眼睛每时每刻都在产生一定量的泪液,大约在150-300毫升之间。这层天然的“保护漆”为眼球提供了滋润,尤其是那些基础性泪液较多的人,他们的眼睛常常显得水汪汪的,神采奕奕。
其二为反射性泪液。
当有异物侵入眼内,如灰尘或小颗粒,刺激到眼球的角膜时,为了保护眼睛免受伤害,会迅速泪液将异物冲刷出去。
其三则为情绪性泪液。
当我们经历悲伤、感动或受委屈时,所流下的泪水便属于此类。对于那些具有泪失禁体质的人来说,他们的情绪性泪液特别容易流出。
许多被诊断为泪失禁体质的人往往觉得自己无法改变这种状况,甚至认为这是天生的。
以林黛玉为例,她无论是因为生气、读诗还是葬花都会哭泣,她就是先天性泪失禁体质的典型代表。
确实,部分泪失禁体质的人性格较为细腻、敏感,他们的共情元相对发达。在九型人格分类中,这类人通常处于心区,更加注重情绪和感受的表达。
值得注意的是,泪失禁体质并非完全由先天决定,也有后天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长期压抑自己情绪而导致的泪失禁。比如有的女友童年时期经历父亲去世、母亲情绪压力大等困境,为避免引发更多问题,常常强忍住泪水,但实际上她内心深处积压的情绪却在默默地滋生。
第二类是利用哭泣达到某种目的的工具性泪失禁。例如有些人发现通过哭泣可以获得家人的关注和关心,于是会习惯性地用这种方式来达到自己的需求。
第三类是因长期错误应对方式而形成的错位性泪失禁。例如在严厉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人,不敢直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愤怒,久而久之,当需要维护自己时,就会容易流下泪水。
对于那些因眼泪而感到困扰的人来说,其实流泪也是一种情绪的表达方式。我们应该学会去理解并感受眼泪背后所传达的信息。
我们需要调整自己的态度,与泪失禁体质和解。我们需要反思并寻找导致流泪的真正原因。在每次哭泣后,尝试用纸笔记录下自己为何哭泣,是因为害怕、无能还是渴望支持?
如果流泪与童年的经历有关,试着给过去的自己或相关的人写一封信,看看是否能够缓解内心的情感。
要明确自己的真实需求。在哭泣过后,问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如果需要支持或关注,就勇敢地表达出来。
“泪失禁体质”并非矫情或疾病之兆,而是另一个“你”在默默地表达情感。将眼泪视为自我了解的桥梁,拥抱那个真实的自己吧!你会惊喜地发现那些过去未被满足的需求和被忽视的情感如今已被你牢牢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