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职能包括哪些


进一步加强民生保障体系,切实兜住民生底线

新版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正式发布

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在维护职责与居民生活之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近,发展和会联合多个部门推出了《2023年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以下简称《标准2023》),这是自2021年首次发布后的又一次重要更新。

覆盖九大领域的全面标准

据发展和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于2021年开始实施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明确了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等九大领域的80项基本公共服务项目。这些项目在内容、标准、支出责任和牵头负责单位等方面都有明确规定。目前,31个省(区、直辖市)已经根据标准和地方实际需求,制定了各自的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标准。

这一系列标准是履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明显进展,搭建了包括、行业、地方和基层服务机构在内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制度框架。原有的服务项目已经基本落实,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发挥了积极作用。

那么,为何要推出《标准2023》呢?对于公众而言,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明确了他们可以依法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事项,就像一份清晰的服务“福利清单”和“权益保障卡”。新版标准的意味着更高的福利水平、更多的实惠和更全面的权益保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增了服务项目、提高了服务标准、扩大了服务对象和增务内容,进一步织密了民生保障网。

六成服务项目进行调整

那么,《标准2023》具体做了哪些调整呢?在保持总体结构与旧版相一致的基础上,相关部门对部分服务项目进行了“增项”、“提标”和“调整”。据统计,共有48项服务事项进行了调整,占总项目数的60%。

“增项”——在幼有所育部分新增了“增补叶酸预防管缺陷服务”,为农村计划生育妇女提供孕前至孕早期的叶酸增补及健康指导、追踪随访等服务。此项服务被纳入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旨在为农村妇女提供更有力的制度保障。

“提标”——提高了三项服务项目的标准。例如,在“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项目中,小学和初中的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都有所提高,同时为寄宿制学校增加了额外的公用经费。再如,“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膳食补助”的基础标准每生每天提高了1元。“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服务项目中,不同类别的服务对象的特别扶助金也有显著提高。

“调整”——农村危房改造和特殊集中供养等服务的对象范围得到了扩大。还对孕产妇健康服务、生育保险等41个项目的服务内容、标准和支出责任进行了完善和规范,同时调整了健康教育与健康素养促进等项目的牵头负责单位。

量力而行,确保民生承诺

发展和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界定了在民生保障方面的范围和程度。推出新版标准实质上是对公众作出的新的民生保障承诺。这意味着需要承担更多的民生实事和“关键小事”,也将投入更多的资源。

这种资源投入的底气来自于财政支出的有力保障。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方面表现强劲,其中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健康和住房保障等重点支出都得到了有效保障。

在资源投入的也需要考虑到经济发展状况和财政负担能力。相关负责人强调,既要积极回应公众期盼,也要避免过度承诺。所有新增和调整的项目都必须经过严格的财政承受能力评估,并确保有足够的人员和其他资源配置来确保服务的顺利实施。

为确保《标准2023》的有效实施,发展和会等部门已经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及时调整本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标准,并加强人员、财力和设施等要素的保障。要加强标准的监测评估,对实施情况进行联合检查和效果评估。

各地在执行过程中要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对于超出标准的新增服务项目和提高服务标准等事项,必须进行财政承受能力评估和相关审批程序,确保财力和服务的可持续性。